疫情之后,景区何去何从?
目前,国民大众已经走出了压倒性的悲伤和蔓延式的恐慌,开始更加严格防控疫情的同时,也有序参与复工复业并乐观如昨地面对生活。
上海启动了以“信心、安心、称心、暖心、欢心”为主题的市场振兴计划,陕西印发了“先室外、后室内,先自然山水、后历史人文,先近程周边、后远程出境,先小众精品、后大众产业”的《旅游业恢复发展预案》,哈尔滨市先期启动了市场调研和企业对接工作。由于文化和旅游系统的努力,赢得了游客认可,托住了行业底线。
疫情之后,未来的景区何去何从?
未来的景区应当是安全的、健康的和生态的。旅游抗疫转向防控型复工新阶段以来,蔓延性恐慌已经散去,产业基本面得到了稳固,旅游景区正在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回到国民大众的日常生活空间。
需要指出的是,全国范围内的疫情还没有结束,输入性风险还在加剧,景区刚刚转入防控型复工的新阶段,安全和健康还是第一位的。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发布的《旅游景区复工指引》,很及时,也很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旅游景区、主题公园、游乐场,以及其它文博机构和室内休闲空间都有指导作用。希望有关企事业单位的领导者和全体员工切实重视起来,用好这些技术标准和操作流程,保障游客的身心健康。
赤水河谷公路
未来的景区应当,必须让游客感到生活的温暖和服务的品质。随着旅游市场的下沉和旅游消费的升级,游客对景区的诉求不再仅仅是美丽的风景,还有景观之上的美好生活,以及生活之中温暖的记忆和美好的感受。
传统景区的定义、内涵和外延都将迎来革命性的变化。我们既要满足国民大众看美丽风景、听历史故事的需要,更要满足游客分享品质生活的需要;既要满足游客白天的需要视角需要,也要关注游客夜间娱乐、餐饮、住宿等综合感受。必须把景区作为满足人民小康社会旅游梦的企业来办,下力气培训一批旅游企业家、景区经理人和美好生活策划师。没有市场经济和科技文创的赋能,传统旅游景区是不可能有未来的。
乌蒙大草原帐篷酒店
未来的景区应当,必须把文化的力量导入规划运营的全过程。 过去我们把文化局限在公共文化领域和舞台艺术范围,现在是让文化回到生活现场的时候了。近年有不少网红项目和网红景区,比如因抖音短视频而广为传播的西安“不倒翁小姐姐”、重庆洪崖洞、张家界玻璃栈桥等,都是游客的网红打卡地。内容相对空乏的传统景区需要这样的网红现象扩大自己的知名度,增加体验感。但是景区的文化赋能不能仅仅止步于网红,这只是景区导流和价值创造的第一步。
数据推演和现场考察告诉我,更大的市场潜力和投资机会则来自文化资源的存量优化和分散布局的小型休闲项目。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报,2019年全国共有3410座博物馆、528座美术馆、3189座公共图书馆、近4万家文化站馆,如何导入市场机制和商业手段激活公共文化资源存量,使之成为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有着无尽的想像空间。可以把一些商业项目嫁接进去,也可以把文化项目引到商业综合体。博物馆可不可以开会、典礼、夜场啊?美术馆可不可以时尚化啊?我看都是可以探索实践的。
贵州省博物馆
未来的景区应当、必须是科技支撑和研发驱动的数字化空间。去年底到建设中的北京环球影城调研学习,重点参访了哈利·波特主题馆,无论是国王车站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还是魔法世界的仅有五分钟体验的十个场景,都让我沉思良久。这哪里是做主题公园,就是文化体验场景实验室和文化工程师的工作室。可以说,主题公园的导入和升级已经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彻底改变了国民大众的休闲方式。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成长起的80、90后这代人,文化和休闲更多是在互联网、明星演唱会、戏剧场和旅游场景下实现的,需要借助市场手段和一定的科技支撑。
现在已经是00后的入场时间了,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更深更广地介入年轻人打开文化、休闲和旅游场景的方式。景区和主题公园的投资运营对技术和文化的依存度不断加深,资本有机构成日益提高,产业链条拉得更长,价值实现过程变得更加迂回。
在这个产业演化的过程中,没有科技投入、项目研发和产品迭代能力的企业是没有未来的。
《我心光明》剧照
文|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 戴斌
整理|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周清
本文由「
黔新网 」 原创或整理后发布,欢迎分享和转发。
原文地址:
https://www.qianxinnet.com/wenhualvyou/18583.html 发布于
2020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