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前,我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就该冲一线!”
疫情来临之前,作为一名医生,汪慧霞会为她的每一位患者从接诊到手术,至后续治疗及复查开辟一条治愈之线,每天下班后晚上十一二点还在回复患者的消息是她的工作常态。
9月5日,汪慧霞从临床一线加入了抗疫一线,前往人民广场方舱移动实验室,和另外3人分为一组。从这天开始,她从拿手术刀换成了拿试管样本,但她的手依然平稳精准。
“我们负责样本分类及录入,我们组每天都会接收至少4000管样本,约有8万人份吧......”这是她每天都在做的工作。
看似简单的工作,背后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辛酸……
“你们平时是怎么工作的,有困难吗?”我问了她很多次,她才回复我。
“不好意思啊,才看到你消息,刚刚忙完准备去吃午饭了,没时间看手机,今天从早上八点忙到下午两三点才得空吃午饭,在这里,忙是大家的常态,我还记得第一天的时候,有一位学生志愿者,忙到来例假都忘了,直到忙完才发现把衣服都弄脏了,这边仓里的妹妹们就去仓库给她找纸和换洗衣服。这些孩子让我看到了现在年轻人的责任与担当,现在祖国的脊梁还有我们来撑着,以后我们老了,祖国就靠她们这些新生力量了......”
“我们一般是从早上八点工作到下午五六点,这些工作不容出错,需要万分仔细。帐篷里空间很狭小,温度很高,防护服从头包到脚,我们专注工作的时候时常会忽略汗湿的衣裤和疲劳,一停下来才会发现各种不适,直接累到睡在帐篷里......”
“样本多的时候,经常要忙到很晚,回暂住点睡觉的时候不敢睡死,因为有特殊情况的话需要我们随叫随到,有时候凌晨两三点还要去工作,我们效率慢了,会影响到整个流程,核酸检测能快速出报告是很多环节很多志愿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站在同一条线上,绝不能拖团队的后腿......”
她除了是一名临床医生、一位一线志愿者,还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也是一个孝顺的女儿。
“皮皮,想妈妈了嘛?”
“妈,你身体怎么样了,有哪里不舒服一定要告诉小党让她通知我...”
她每天在空闲的时候都会通过视频电话看看孩子和母亲,电话里每次都说“我很好,不累。”好让她们安心。
“我家大儿子19岁,老二7岁,他们都回济南上学了,现在家里只有我妈妈一个人,她60多岁了,有脑血栓后遗症有语言障碍,腿脚也不方便,她被隔离在家里需要有人照顾,要不然我和我助理(党昌云)也就都来一线了,我不放心她一个人在家,所以我让小党去照顾她了......”汪慧霞说。
被问到为什么不留在家里照顾母亲的时候,她是这样说的:
“没有国家,哪来的小家啊!”“疫情就在眼前,我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应该去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到抗疫一线服务大家,这应该是我们所有医务工作者的想法吧!”
“谢谢你们的关心,其实这些困难,我们都能克服,还要在这里待几天我们不知道,但是只要这里还需要我们,我们就不会后退!希望疫情可以早日过去,让大家都能恢复到正常的工作状态,和家人团聚,这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共同抗疫,全员齐心!必胜!”汪慧霞充满信心的说道。
这是一个连续9天奋战在方舱一线志愿者的自述。
本文由「
黔新网 」 原创或整理后发布,欢迎分享和转发。
原文地址:
https://www.qianxinnet.com/shehuixinwen/45690.html 发布于
2022年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