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企优质蚕品贵州深山扎根:村民栽桑养蚕编织出“致富路”
“现在的生活好得太多了,家门口就可以把钱赚,也有了更多空闲时间来打理其它事情。”提及如今的生活,家住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永和镇永华社区的吴勇可笑眯了眼。
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山海牵手情深义重,今年七月,上海和贵州遵义对口帮扶工作再结新硕果——上海水星家用纺织品股份有限公司和贵州遵义市凤冈县政府签订扶贫项目合约,投入资金,先期发展蚕桑种养殖基地5万亩。还有“星丝路”项目的逐步实施落地,将发展发展蚕桑种养殖基地至30万亩,打造占地500亩、集传播现代丝绸文化和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蚕桑文化产业园。
地处武陵山区的凤冈县,种桑养蚕历史悠久,桑蚕业几度辉煌。后来,由于销路不畅、技术不强、产业规模有限,蚕桑产业消沉低迷,桑林大面积损毁。第三批上海援黔干部来到凤冈县,经过多方走访联络,援黔干部决定在阻碍凤冈蚕桑发展的痛点上做文章,积极牵线搭桥,将“星丝路”项目和水星家纺引入凤冈,打开当地蚕桑产业的新大门。
吴勇过去一直在外地打工,两年前回到家里种桑养蚕。“以前销路一直不稳定,经济收入也没有保障。”吴勇介绍,得知“星丝路”项目落地凤冈县后,他积极流转150余亩土地,决心扩种桑园。“‘星丝路’项目推出了签订农户保底收购合同、建立村级养殖合作社、支持大养殖户入股小养殖户、提供专利技术培训等一系列扶农政策,给我们这些养殖户吃下了‘定心丸’。”
和吴勇一样,为了能够走上致富路,凤冈县老林沟村村民龙华碧也加入了养蚕的行列。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蚕棚里忙碌着。“这个月养了8张蚕,这个数字在村里算是个中间数。 ”龙华碧介绍,通过科学喂养,每张蚕种都可产蚕茧100斤左右,最低也可达到70斤。
这几天蚕已经陆续完成了结茧,现在正是茧子丰收的时候,必须把茧子从茧房里摘出来,拼的就是手速。龙华碧和几位帮工的村民忙得一刻不停,雪白的蚕茧很快堆满了编织袋,软软糯糯如同一座座毛茸茸的小雪山。这样的一条编织袋可以装20斤蚕茧,按每斤最低保护价18-21元计算,一袋茧子可以卖到四、五百块钱。
“勤养猪,懒养蚕,28天见现钱。”龙华碧说,蚕的生长周期短,从拿到一龄的小蚕种,到能上树结茧的五龄蚕,不过短短22天。而现在这个周期已经比28天更短,在标准化管理的情况下,蚕农最快15天就可以“见到现钱”。
八山一水一分田,这是人们印象里的贵州。如今,在贵州省遵义市的大山里举目远眺,轻钢结构的白色大棚已经星星点点地点缀在苍翠的群山中,这是村民们搭建的蚕棚。
伴随着国家“东桑西移”工程的实施,沪遵两地以桑为媒,联结起“金丝之路”。为提高蚕业综合开发效益,增加蚕农收入,相关帮扶企业和东华大学、湖州农科院等合作,培育出可以吐出不同颜色蚕丝的水星1号等系列优质蚕种,并将最优质的桑苗和蚕种提供给凤冈蚕农,在每个行政村,也都派出技术人员手把手指导,为凤冈蚕桑产业铺就脱贫致富之路。
作为村里的第一批试点用户,黄志强和村里的另外几户人家一起领到了特有蚕种“水星一号”。更令他们惊喜的是,这批珍贵的蚕种并不收钱,可以由企业先免费提供,到了收获时节再以收茧款冲抵育种款。
黄志强16岁去广东打工,7年前回乡务农,算是村里见过世面的人,一看到这种稀罕的蚕,他就决定要把育种技术学到手。跟着“星丝路”项目派来的技术员,黄志强一步一步地盖起了育蚕室,别看蚕室不大,才两间屋子,然而对于育蚕来说,一张就有小蚕头28000-32000只,一间10平米的屋子就已经足足能产出70多万只蚕宝宝。
据悉,该帮扶项目还将建设一个集生产、加工、科研、展示、文化、物流全产业链于一体的千亩生产基地,并将在三年内打造一个文旅综合体。围绕“着眼市场建基地,集中连片上规模,政策扶植重投入,依托龙头带动农户,科技支撑上水平”的发展理念,在帮扶项目建成全面投产后,凤冈县将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丰收。
如今,凤冈生产出来的水星蚕茧,可以拉出长达1600米的蚕丝。项目也为村集体预留了企业股权,从根本上实现脱贫致富。据该项目负责人介绍,项目建成后,预计可提供500个就业岗位,10000人脱贫成效得到巩固,3000个凤冈家庭实现小康梦。“志合而情真,山海不再远。沪企落户凤冈,将与当地民众携手,在脱贫致富之路上“黔”行。”
本文由「
黔新网 」 原创或整理后发布,欢迎分享和转发。
原文地址:
https://www.qianxinnet.com/shehuixinwen/25529.html 发布于
2020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