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高标准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提高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今年6月底,贵阳“十三五”期间12090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入住任务全部完成,标志着这场硬仗进入了新的阶段、开启了新的篇章。

围绕“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的目标,如今,贵阳正系统抓好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安置小区管理、基层党建“五个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共筑行动”,打通“最后一公里”,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高标准建设安置点

确保“搬得出”

7月31日,在息烽县永靖镇团圆小区的就业培训室里,几十名搬迁群众正在接受育婴技巧培训。“以前一家人挤在又破又小的木架房里,种地也挣不了什么钱。现在住上了100平方米的漂亮新房子,还能免费学技术,有很多在家门口创业就业的机会。”学员许林说。

团圆小区是息烽县2018年开工建设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工作中,息烽县按照省、市要求,在安置点选址上坚持城镇化集中安置,在住房建设上坚持不让贫困户因搬迁而负债、在搬迁入住上坚持以产定搬以岗定搬,并确保小区配套建设学校、卫生室、社区服务办公室、治安室、农贸市场等设施,针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自然村寨,将全县10个乡镇符合条件的贫困户统一集中搬迁到安置点。

“搬新房自己不用花一分钱,安置点离县城近,配套和城里一样,有学校有菜场有商店,门口就是公交站,全家老小早就盼着搬。”许林说。

团圆小区今年4月28日启动搬迁入住工作以来,43天时间里,300多户群众全部搬迁入住。

包括团圆小区在内,我市“十三五”期间共规划建设9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016年开始,贵阳强化省会城市责任担当,高标准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清镇市、修文县、开阳县、息烽县、乌当区及花溪区等地全面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市县两级成立易地扶贫搬迁指挥部,积极做好搬迁对象精准识别、安置点选址、标准设计、实施方案编制、项目建设、资金管理、质量监管和稳定脱贫措施落实等工作。

为确保群众“搬得出”,我市“高一格”规划配套设施,9个安置点全部集中在县城规划区内集中安置,严格按照城市社区功能要求进行建设,落实了“四室一超市一中心”,即卫生室、党员活动室、图书室、警务室,便民购物小超市和便民服务中心;“高一格”保证工程质量,严把实施建设单位资质关,9个安置点房屋建筑全部按商品房小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高一格”做实就业和后续发展,免除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

今年6月27日,贵阳“十三五”期间12090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入住任务全部完成,全市9个安置点全部集中在配套条件较好的县城规划区内集中安置,搬迁对象落实率、建房完成率、搬迁入住率均达100%。

建好“五个体系”

确保“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

在全市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阳县东湖社区,搬迁户邓元碧老人在小区卫生室里接受治疗后,对于易地扶贫搬迁带来的变化有了更深的感触。

“过去我住在离开阳县城很远的高寨乡,去医院就靠儿子骑摩托送,看病费时费力。”邓元碧说,现在小区楼下就可以看病,生小病不用麻烦家人,而且卫生室是医保定点机构,用新农合能报销大部分医疗费。

住进新房子,还要过上好日子。随着易地扶贫搬迁入住任务完成,贵阳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重心逐步从以搬迁为主向以后续扶持工作为主转变,从解决好“怎么搬”向“搬后怎么办”转变,从“搬得出”向“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转变。目前,贵阳正重点抓好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安置小区管理、基层党建“五个体系”建设,解决搬迁群众生计保障、社会融入、安居乐业等方面问题。

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相关安置点基本建立了一个安置小区综合服务中心等便民利民“八个一”服务工程,为搬迁群众提供便利的生产生活条件,并依托安置点便民服务中心,不断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在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方面,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大力实施就业扶贫、创业带动就业、技能培训促就业三大系统工程,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帮扶工作,确保有劳动力家庭实现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

在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全市共组织开展“长桌宴”搬家饭6场,参加搬迁群众3300余人,组织文艺演出24场,参与群众5800余人,丰富了搬迁群众的文化生活。

在小区治理体系方面,聚焦“机构设置科学化、安置小区管理网格化、居民自治规范化”的要求,设立小区居委会、小区综合服务中心、警务室,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综合服务。

在基层党建体系方面,坚持和加强党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安置点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大力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引导搬迁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乘势而上建好“五个体系”,贵阳打通了服务搬迁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实施“共筑行动”

共圆安居乐业梦

如何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新环境,实现安居乐业?今年,贵阳紧紧围绕搬迁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启动“共筑行动”,探索构建党员与搬迁群众长期结对的帮扶机制,帮助搬迁群众尽快适应新生活。

大学毕业后回乡的杨惠,在几个月前搬入团圆小区。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她的新家几乎没有家电、家具。共青团息烽县委工作人员罗昌龙在结对帮扶过程中得知这一情况后,自己掏钱为她家置办了电视机、冰箱、抽油烟机等家电、家具。“帮扶干部像亲人一样贴心,原先空荡荡的家变得格外温馨。”杨惠说。

现在,杨惠成了小区服务中心的一名远教员。“得到了这么多帮助,我也想把这份能量传递给更多人,帮更多搬迁户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杨惠说。

党员干部主动帮扶,搬迁群众树立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小区居民自治等工作,这是全市“共筑行动”的一个缩影。

截至目前,全市严格落实“市领导包县、县领导包安置点、科级领导包楼栋单元、结对党员包户”的共筑工作机制,5435名党员结对帮扶3004户搬迁群众,实现结对帮扶安置点全覆盖、搬迁户全覆盖,党员干部结合搬迁群众实际需求,开展了系列工作:开展“5+N”活动,与搬迁户一起,去一次学校、到一次医院、逛一次菜场、进一次银行、乘一次公交车;为搬迁群众提供培训或就业信息,解决就业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入户走访、电话沟通等方式,宣传党的政策,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一对一”帮扶措施……

“共筑行动”中,社会力量和搬迁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在各区(市、县),社会力量积极开展爱心捐赠、志愿服务和结对帮扶;搬迁群众自力更生,树立正确就业观、树立良好家风,有的还在建好“小家”的同时,主动参与小区居民自治和社会治安群防群治。

共建新家园,共筑幸福梦。全市1.2万余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正加快融入新生活、逐步实现安居乐业梦,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来源:贵阳日报融媒体

话题:
No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