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威宁县:6.5万亩 铺路脱贫最后一公里

一片绿油油的田地,八九个农妇头戴帽子,手戴手套,弯腰、用力、拧拨,动作一气呵成,一颗还带着泥土的白萝卜从地里变戏法似地脱地而出。8月22日,记者在威宁县白岩村看到了这样一幕。

一颗颗排在田间的萝卜,承载着乡亲们沉甸甸的脱贫梦。“白萝卜种植有‘三个7’,亩产7吨,1吨卖700元,生长期为70天。”当地村支书边走边向记者介绍。在种植实践中,早早凝结了民间的知慧,朗朗上口的口诀,让记者一下子记住了白萝卜种植的概貌。白岩村有2200亩地种植,当天采摘的是已经成熟的白萝卜,基本按1到2斤的个型出货,以符合消费者的习惯。

像这样的脱贫田,今年威宁全县有6.5万亩。2019年,威宁县政府计划实现6.5万贫困人口脱贫,为此,特地开辟了6.5万亩田,在这上面发展白萝卜、大白菜、莲花白“三白”产业,还有部分豌豆尖、辣椒产业。这一下子,牢牢锁住了贫困村民的脱贫梦。

在全县脱贫攻坚工作中,威宁县呈现出两大特色:

——积极推广“三易扶贫”模式,着力打好易地扶贫“组合拳”。一是扎实推进易地产业扶贫。规划6.5万亩易地蔬菜产业扶贫基地,其中县城周边核心基地2万亩,其余乡镇4.5万亩。截至2019年8月20日,县城周边已落实土地2.44万亩、翻耕2.39万亩、完成种植2.38万亩,贫困劳动力务工1407人;其他乡镇落实土地4.62万亩,翻耕3.54万亩、完成种植2.71万亩,贫困劳动力务工1701人。二是扎实推进易地搬迁扶贫。2016年、2017年的5697户28359人已全部搬迁入住。2018年的3665户18206人将于8月底全面完成搬迁;新增2万人搬迁项目已进入主体施工。围绕“五个体系建设”,后续扶持工作扎实有效开展;搬迁群众就业11322人,实现一户一人就业全覆盖。三是扎实推进易地就业扶贫。组建县级就业扶贫劳务公司1个,乡镇就业扶贫劳务分公司39个,村(社区)劳务合作社609个,实现县、乡、村三级就业扶贫劳务体系全覆盖。全面摸清剩余9.6万贫困人口中的就业情况,依托县劳务公司、驻外劳务协作站和劳务经纪人,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10180人(县外就业6859人;县内易地蔬菜产业基地就业1589人,五里岗经济开发区各类企业就业1732人)。

——全力夯实“干部下沉重心下移”攻坚基础,坚持抓具体抓深入推动落实。县委印发干部下沉重心下移“1+5”文件,推进干部下沉重心下移,让抓具体抓深入成为常态。一是推动干部下沉。从县乡两级下派2421名干部(县级865人、乡镇1556人),与1920名村干部组建598个村攻坚工作组,平均每个村有7名以上正式干部和村干部吃住在村、决战在村,最多的村达到13人。二是筑牢攻坚堡垒。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动态研判和配齐配强乡村两级班子,在脱贫攻坚一线及时提拔重用一大批优秀干部,形成鲜明用人导向。2017年来提拔重用264名科级干部(65名有驻村工作经历、102名为乡镇干部);调整村党支部书记244名(贫困村143名)、县直部门驻村干部52名。明确2名县委常委挂任乡镇第一书记。全面推行“村委会+自管委+十户一体”自治模式,对应建立“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党组织体系。新改建467个村级办公阵地。村干部报酬每月提高到正职3500元、副职2800元,并试行村干部廉政金制度。县财政统一为每村每月落实2000元村级食堂运转经费,确保干部安心驻村。全面落实“54321”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实现干部与当年拟脱贫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三是精准攻坚打法。组织干部围绕“三进三增”开展常态遍访活动,全面摸清存在问题和短板,以户为单位建立问题清单,因户施策、精准帮扶,消除“零产业”家庭2717户、“零务工”家庭6891户。修改完善7个极贫乡镇、161个深度贫困村及贫困发生率高于10%的村脱贫攻坚方案和农业产业发展方案。四是激发内力脱贫。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在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引导群众、组织群众上狠下功夫,特别是用好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这一有效手段,开展各类讲习2.5万余场次,累计宣传培训群众97万余人次,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的感恩意识和致富本领。

这一串串鲜亮的数字,深深地印在“三白”田间地头,印在村民的收入簿上,也印在了大家的脱贫梦中。

据了解,在脱贫田上劳作的村民,每天有80元的收入,满22天的,乡镇另外每天奖20元,吃、住、劳作都在工地上,政府置办的床、炊具、行李等,早已解决了大家的后顾之忧。在豌豆尖田头,一位五十多岁的妇女是劳动能手,豌豆尖的采摘按一斤八毛的收入,一天下来,她能收入两百来块。劳作之余,她抬头歇气,眼中放射出希望的光芒。

记者在白岩村采访结束时,村民还在继续采摘那一大片白萝卜。这片白萝卜,露出地面的,下半截是白色的萝卜,上半截是绿色的叶子,记者仿佛看到,村民们拨掉的是往日的一穷二白,拨出的是今后欣欣向荣的日子。

话题:
No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