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焦虑横行的今天, 中国父母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

近年来,鸡娃成魔,焦虑成风。激烈的育儿竞争犹如军备竞赛,赢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已经从小学前移到幼儿。大潮的裹挟之下,越来越多的家长,来不及思考,就拉着孩子踏上育儿竞赛的快车道一路狂奔,砸钱砸时间砸精力......

不得不跑,不敢停下,焦虑如影随形,已经成为了这一代中国家长育儿的通病。在这样的态势下,父母该如何做,才能得到一丝喘息?

蓝橡树专栏作者:立正妈妈, 国家人社部高级儿童情商管理指导顾问,中国图书馆学会 儿童阅读推广人。 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

如影随形的育儿焦虑

被不安裹挟的中国家长

中国父母有多焦虑?看看培训班门口人头涌涌等候的家长就知道了。

不同于上一代人挣扎在温饱线上,新生代父母普遍接受过教育,因此对下一代发展的期待值更高。

高期待产生高压力。

2019年当当联合艾瑞咨询做了一份成长焦虑白皮书,报告显示,91.5%的中国父母为孩子成长各方面的问题感到焦,80后的“二胎”焦虑处于较高水平,而90后的家长,已经开始未雨绸缪,为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做着更早更优的准备。

2019年,《孩子的成长,父母的焦虑——2019成长焦虑白皮书》

育儿的焦虑已经超越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等常规家庭八点档电视剧的最爱题材,成为了中国家庭的最主要矛盾。

在2017年5月,UC大数据发布的一份《中国妈妈“焦虑指数”报告》十大家庭焦虑因素中,小孩健康和小孩教育成功荣登榜首,位列第一和第二。

2017年,UC大数据发布的《中国妈妈“焦虑指数”报告》

这一代的孩子有多金贵,父母就有多焦虑。

从哇哇落地那一刻开始,父母的担忧就无处不在。

喂养,哄睡,辅食,断奶,如厕训练,分床……随便一项拎出来都足以让老母亲诚惶诚恐,竭精弹虑。食品安全、出行安全、医疗安全……恨不得奶粉用进口的,辅食买进口的,大到安全座椅,小到安抚奶嘴,都恨不得给孩子用最好的,号称材质最安全最保险的。

当孩子逐渐长大,教育问题开始超越所有,成为父母最大的焦虑。

各种早教班、兴趣班、学区房、升学率、补课费……攻城略地,全面占据父母不安的心。

在香港纪录片《没有起跑线?》中, 这位妈妈旨在让二胎赢在子宫里

中国父母的焦虑是如何炼成的?

中国父母的育儿焦虑,病从何起?

在中青报的一份调查中,67.0%的受访者归因于攀比心理重,64.1%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的家长对孩子要求太高。

但深究根源,会发现,攀比之心和要求过高仅仅是表象。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代父母普遍患上的“群体性育儿焦虑症”有着高传染率,是一种由于养育孩子引发的“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预期即将面临不良处境的一种紧张情绪。”

1、育儿期待提高,带来育儿新困惑

当生育率下降,每个家庭养育的孩子越来越少,对下一代的期待值愈发集中于单个个体,焦虑值就会明显升高。

“育儿焦虑的高发群体是只有一个孩子,或者第一次做父母的人。更多孩子的出生,会削减父母的忧虑。和多子多孙的前辈人相比,只有一个或者两个孩子的父母会更长久地沉溺于育儿焦虑中。”——《三联生活周刊》

育儿方面的临床医学家戴维·安德雷格教授认为,随着医学的进步,孩子因病死亡的概率大大降低,对孩子来说,这个世界更安全了。但新手父母对育儿的经验不足,容易将自己对环境的不信任,对未来的不确定等压力投射到孩子身上。

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育儿专家Jennifer表示——

“‘育儿’看起来像个动词,20世纪70后年代以后才流行起来。过去的人并不像我们这代父母一样,花很多时间担心孩子。

科技的变化让父母们更加焦虑,今天家长的角色变得更为复杂,被时代赋予了全新使命,父母们竭尽一切努力寻找育儿良方,却还是时常困惑不已。我们现在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育儿没有标准答案。”

80、90后这一代的父母,从马斯洛需求定理上来说,物质条件相对不再匮乏,能够有更多精力去思考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这其中就包括如何养育好子女,构建更好的家庭关系。精致主义会让父母对自我更苛求。

2019年,《孩子的成长,父母的焦虑——2019成长焦虑白皮书》

但资源大爆炸带来的信息充斥冗杂,又令他们无所适从。打开手机,映入眼帘的全是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文章,专家们八仙过海,纷纷支招。但深究根本,许多的专家建议,实质上都在PUA父母。各种触目惊心的标题——

《5岁前再不做这件事,就会耽误孩子终生》

《养废一个孩子,只需要父母做XX 》

孩子的成长有个别差异,就要归罪于父母的不得力。倘若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稍有差池,就会带来不可挽回的伤害。

当父母难,当一个能让孩子身心都健康成长的父母更是难上加难。

可当父母诚惶诚恐、焦虑不安地按着专家们的建议,实行“无条件的爱”、“温柔而坚定”的育儿方针时,又会看到各位虎爸虎妈大谈“牛娃养成记”——

《3岁识千字4岁会心算,牛娃培养抢在起跑线》

《4岁英语词汇量1500的海淀牛娃,看看父母都做了些什么?》

风靡育儿界的“海淀鸡妈”“魔都牛妈”,贡献了无数的鸡娃经验和育儿材料,向我们展示了精英教育赶早不赶晚,让你来不及思考,就匆匆拎着娃踏上了鸡娃这趟人头涌涌的班车。

但面对现实,当看到“比自己牛的人比自己还努力鸡娃”的现状,要想化焦虑为动力,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砸钱给娃上各种培训班。

于是,赚钱赶不上烧钱,穿着最便宜的衣服,给娃报着最贵的班,成了许多中年老母亲无处诉说的心酸。

《人民日报》:月薪3万撑不起一个暑期 超两成受访家长称给娃花销超万元

美国《纽约》杂志的专栏作家Jennifer Senior曾经在TED做过一场关于《为何养育儿女伴随这么多焦虑?》的演讲,她说:

“书店里育儿书籍满天飞,有关于如何环保地养育小孩的,有关于养育百病不侵小孩的,有教你培养孩子金融思维的,也有培养孩子科学头脑的,除了教小孩拆除核弹,其它似乎应有尽有……

当我看那一架子书时,我看到的不是它们会给我带来什么帮助,我看到的是焦虑。就像一座高耸的糖果色的碑,聚集着整个社会的恐慌。”

焦虑的父母是如何炼成的?就是在这样一步步被社会舆论的大潮裹挟中亦步亦趋形成的。

一句“一切为了孩子”,既是他们焦虑成魔的病因,也成了他们自我疗愈的药方。

现代育儿焦虑,什么药能治好?

武志红在《巨婴国》中说道:当父母喊出“一切都为了孩子”时,很容易导致一个恶果,即大人们把自己的生命价值捆绑在孩子的身上,令孩子感到额外焦虑。

中国父母有多焦虑,孩子就有多大压力。

当现实竞争日趋白日化,多少父母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化身为“虎爸虎妈”、“直升机家长”,为孩子的成长制定了一份“清单式童年”。

但过犹不及,当孩子从小生活在父母规定好的蓝图里,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逐渐磨去棱角,变成了父母想要的乖孩子,却内心空洞,找不到生命的意义。这也是近些年来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攀升的重要原因。

还有些不堪父母和学业带来的重负,偏激的孩子选择了离家出走、报警、轻生——

  • 17年,成都9岁男孩因抗拒上补习班被妈妈教训后,竟报警称“妈妈家暴”;
  • 19年2月,郑州一五年级男孩不愿上补习班离家出走;
  • 同年4月,上海17岁少年与母亲发生争执,在高速桥上跳桥轻生;

……

累死的家长,逼疯的孩子,被不安裹挟的中国家长到底应该如何突围?

1、相信孩子,拒绝盲目焦虑

育儿这件事,本身就是一台“焦虑制造机”。

孩子的成长,自带一系列的问题等待着我们——从小月龄的喂养,到幼儿期的早教,再到升学考试,每一项都工程浩大,让家长不得不忧心。

消除育儿焦虑是不现实的,因为为母则刚的背面,是为母则弱。

孩子既是父母的盔甲,也是父母的软肋。

焦虑也并非百害而无一利,适度的焦虑会促使我们保持警觉、谨慎。

但过度的焦虑则会伤己伤娃。

国内外的研究发现,高焦虑度的父母有极其相似的行为倾向:过度敏感、过度保护、过度控制,而这会对儿童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父母的过度敏感和保护,会降低幼儿对环境的免疫性和耐受性,而过度控制则会降低幼儿的判断力和执行力,过度保护则有可能导致幼儿个性怯懦,更愿意接受弱小角色。

《亲爱的小课桌》中,因在假期里写完了376张试卷而在网络上走红的凯凯,在众人面前自我介绍时,却支支吾吾地说自己”没名字”。

育儿焦虑,常常源于父母对孩子成长不确定性的担忧。

对孩子喂养的焦虑,背后是担心营养摄入不够,会影响发育;对早教与否的焦虑,是担心没有特长,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对于学习的焦虑,是担心考不上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

所以父母总是忍不住要为孩子设计人生,并要求孩子按班就部,不能有丝毫偏离。

其实仔细想想,我们哪个人的成长不是摸着石头过河,又有谁的成长路上是一片坦途,毫无波折呢?

磕磕绊绊,是人生的必经过程,孩子没有我们想象的脆弱,不要着急给他预设人生,更不要按照我们的理想化来将他捏成完美的形状。相信孩子有无限的可能,更相信他们有掌控自己人生的能力。

父母可以引导,但不能指导。人生的路需要孩子自己去经历,自己去选择。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而非世俗意义上成功学里的空心蜡像,是为人父母一生的功课。

焦虑有益还是有害,关键在于度。拒绝过度的焦虑,父母首先要学会给自己的心理松绑,给予孩子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也给他们去犯错去经历的机会。

2、自我调节,接纳适度焦虑

养孩子的焦虑,很多程度上,根源不在孩子,而在于父母。

育儿过程中,我们习惯性地构建了一个养育规则:只有孩子健康、快乐、聪明、出色,我才是个好妈妈。

深究这个规则,潜台词其实是:我想做一个成功的好妈妈,我就必须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

所以,你焦虑,是因为你希望自己让人满意,而孩子是你证明的最佳利器。但当发现希望寄托于孩子身上,他却有诸多不受控的因素时,现实就会产生内心强烈的烦躁和不安。

孩子身高体重不如别人,是我养育得不好;孩子学习成绩落后,是我教育得不好;孩子性格内向敏感,是我引导得不好……就连育儿专家Jennifer都曾坦白,“在我自己的生活里,时常被负罪感搞得要崩溃了。”

其实,这个时候,我们心里看到的更多是自己,而非孩子。

对育儿不切实际的期待,对完美父母的追求,让我们心生压力,并且间接把压力嫁接给了孩子。

而如果我们认识到,我的焦虑并非来自孩子,而是因为自己对未知的不确定。从容接纳内心的不安,进行自我调节。那么,当你追我赶的育儿竞赛大潮袭来时,才能更清晰地拨开迷雾,思考——

“当剧场里,前排人站起来时,后排的我们是否也要站起来呢?”

“这部剧真的是我喜欢看的吗?”

“挤破头脑看剧的方式,真的有享受到其中吗?”

养育的本质,在于我们是否能放下心中那些被命名为“应该”的成见,是否有能力看到孩子的需求,去按照孩子的节奏,跟随这个生命的历程,共同成长。

不被内卷,不被裹挟,不被焦虑绑架。当我们能够看轻养育的成败,更看重孩子的感受,那么,育儿的焦虑会减轻,无论自己还是孩子,才能更享受其中。

3、缓解焦虑,看到更多可能性

“你焦虑,是因为没有明确的育儿方法。”

当我们看到潮流的列车,就“紧随大流”地上车,却没来得及看清车牌和目的地。

大多数人走的路,并非就是适合你家孩子的路,条条道路通罗马,抵达目的地的道路,并非只有一条。

我们很容易陷入一个思维误区,就是错把“终点”当成了唯一的“过程”,错把“目标”当成了“方法”。如同那些考试前没有划重点的学生,光知道着急,却不知道在现有的知识储备中寻找答案。

做到这件事只有一个方法—>我努力要实现这个方法—>这个方法我做不到—>焦虑不安,自暴自弃—>失去希望,自我否定

我希望孩子优秀,只能通过提高他的学习成绩—>我要买学区房,让他进名校—>我的经济能力实现不了买学区房—>我的无能使孩子输在起跑线—>孩子不可能进名牌大学,人生完了!

但如果我们反过来思考,即使“目标”不变,“方法”却可以有很多。

做到这件事有很多中方法—>我可以尝试不一样的方法—>这个方法做不到就换一个—>总会有出路,多尝试—>自我肯定,看到希望

我希望孩子变优秀的方法有很多—>我尝试提高他的学习成绩—>他成绩不佳,但画画很有天赋—>尝试让他专注艺术领域的发展—>孩子虽然没进名牌大学,但开了自己的艺术画坊,也很成功。

有时,焦虑不是因为没得选,而是因为我们狭隘了成功的定义。

突破认知的局限,尝试用多角度来看待孩子的人生,会发现有无限的可能。

把单选题变成多选题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放下焦虑的过程。

中国父母的育儿焦虑,如果真需要药方,那么药名就是——爱和信任。

孩子的人生只有一条起跑线,就是内心的火花。正如《心灵奇旅》里所说的,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成功,但拥有“火花”的孩子一定会闪闪发光。

父母唯一应该为孩子做的事情,就是找到孩子的热情所在,鼓励他全力以赴地去追求,并发挥得淋漓尽致。

来源:蓝橡树

话题:
No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