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角落》:那个又乖又听话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近,《隐秘的角落》成为热门网剧,尤其是剧中「乖小孩」朱朝阳的设定,让人细思极恐。

全校名列前茅的他,是同学们口中的「假正经」,拒绝考试时同学递过来的小抄,别人欺负自己就果断离场,不与任何人起冲突。

妈妈经常上夜班,他从不抱怨,而是乖乖听话,自己做饭、自己学习。

这样的他,让所有人都很放心。

妈妈以他为傲,从不担心他只顾学习交不到朋友有什么问题,不管他说什么妈妈都深信不疑。

可偏偏他这样的「乖小孩」,却是心机最重、城府最深的「坏小孩」。

瞒着妈妈,接二连三和小伙伴「敲诈勒索」别人;

眼看同父异母的妹妹命悬一线,见死不救还作伪证;

使手段让杀人犯误会自己的小伙伴;

甚至,发现爸爸偷偷给自己录音时,立马改口撒谎……

乖巧木讷的他,背后隐藏着的是另一副面孔。

坦白说,我们对「乖」这个词有极大的好感,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听话、乖巧、懂事。

然而,孩子「乖」真是好事吗?

日本心理学家加藤谛三指出,所谓「开朗又温顺的乖孩子」,其实带着精神性死亡开展了人生。

孩子的「乖」,远不是我们想象的那般美好,反而可能是很可怕的。

在虚假的伪装下,他们渐渐迷失了生存的方向。

习惯自我归因

朱朝阳和爸爸一起喝糖水,聊起小时候发生的事。

他若有所思地说出自己的心声:

「我努力学习,是因为我觉得我不够乖。如果我那时候够懂事,你们是不是就不会分开了。」

在他小小的世界里,根本无法理解父母离婚的真正原因,只能把一切问题归因到自己身上。

即便父母解释事实并非如此,可他始终耿耿于怀:

如果和自己无关,那为什么爸爸会另组家庭,还多了一个妹妹?

著名教育家卡森·麦卡说过:儿童幼小的心灵是非常细嫩的器官。

孩子越乖巧,越敏感。

他时刻都在审视周遭的世界,揣摩别人的期待。

表面上,他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涌不断。

一发生不好的事,他就会对号入座,认为是自己的存在,才会导致不幸的发生。

之前去过一个偏远山区支教,愿以为没人管的留守儿童肯定叛逆捣蛋,不好相处。

不料,所有的孩子都很乖:

准时上课,认真听讲,到点放学,还积极主动帮老师打扫卫生做饭。

以为是民风淳朴,孩子教养好。但和一个年纪小的学生聊起,才知道她「乖」的真相:

「爷爷说,我乖乖读书,乖乖听老师的话,很快就能看到爸爸妈妈。」

原来她以为,父母不带她一起走,是自己不够乖。

听完后,不禁鼻子一阵酸。

该有多「乖」,才认为问题出在自己身上?

有研究表明,很多焦虑症、抑郁症患者小时候都是别人眼中的「乖孩子」,他们习惯把问题归咎到自己头上,逼自己要努力满足别人的期望。结果时间久了,心理问题就爆发了。

孩子太乖并不是好事,一个习惯怪责自己的人,活得很憋屈。

委屈自己,压抑情绪

蔡康永分享过一个故事。

有次去朋友家吃饭,朋友为了展示自己的教育成果,硬要他在吃饭前先听自己儿子背诗。

当时大家都等着开饭,就连小孩也面露难色。

可朋友反复强调「乖一点啊,不可以这么没礼貌」,小孩只好乖乖背诗,乖乖接受妈妈的盛赞:

「好乖,好听话!宝贝最听话了,妈妈最爱你了!」

蔡康永不认同朋友的教育方式,还指出她家的孩子:「是靠着压住自己的不情愿,才被称赞‘听话’的。」

孩子明明想吃饭,不愿意背诗,却被妈妈所谓的「爱」绑架,只好勉为其难。

妈妈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不妥,还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养出了一个引以为傲的「乖孩子」。

真替孩子感到难过!

心理咨询师胡慎之说:「我们的文化,喜欢好孩子。经典的好孩子,在家里听父母的话,依赖父母,在学校听老师的话,依赖老师。」

听起来,似乎没任何问题。可孩子呢?在哪里?

把孩子教导成我们想要的样子,却让他丢失了该有的样子,这是我们教育最可悲的地方。

我们常说要给孩子独立自主的权力,可到头来,我们用各种条条框框规范他,使他成为按部就班、不敢造次的「乖宝宝」。

看不见他内心的真实,听不到他深处的反抗。

就像朱朝阳一样,面对妈妈大庭广众自曝和别人开房的「丑闻」,他生气愤怒,却在面对妈妈递过来的牛奶时,强忍着委屈一饮而尽。

他想拒绝,可拒绝只会更伤妈妈的心,所以他选择压抑自己,告诉妈妈「我没事」。

美国心理学家琳赛·吉布森说过:「内化的孩子往往认为帮助父母、隐藏自己的需要就可以赢得以自我为中心的父母的爱。」

总是在乎别人感受的「乖孩子」,真的很惨!

他认为表达自我需求是不对的,会给别人造成困扰和麻烦,甚至会因此失去别人的关心和爱。

为了不让拥有的一切失去,只好舍弃自己,不再为自己而活。

始终活在伪装当中,压抑自己的情绪,最终丧失很多欲望和追求,严重的话,还可能会被抑郁盯上。

再难过,也不愿被发现

去年,北大学生吴谢宇弑母一案震惊全网。

他身边的人都不相信,一个品学兼优、体贴懂事的「乖孩子」,怎么成了杀害母亲的刽子手?

随着真相的披露,大家明白了,其实一切都有迹可循。

读书时,他不曾在别人面前展示过自己的软弱。心情不好,唯一的解压方式就是在操场上不停地跑。

虽然曾经跟好友透露自己内心的烦恼和痛苦。可没说几句,就结束话题了。

没人知道他的光环背后,经历了多大的痛苦。

也许他有无数次,打算开口跟别人分享,可每次,都被硬生生堵住。

是面子?还是自尊?

《不成熟的父母》中,作者谈到「乖孩子」群体时表示,如果让他们去求助于他人,他们会觉得很尴尬,他们更愿意自己来解决遇到的问题,他们不喜欢麻烦别人。

正因为被视为模范,被大家捧上神坛,「乖孩子」的自尊意识会比较高,不允许自己出错,更不准自己自降身价有求于人。

越不曾求助,就越不知道该如何开口,问题终究越积越多。

知乎上有位网友分享,自己一直以来都是「别人家的孩子」,从小几乎一帆风顺,可却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常常自卑,面对自己不擅长的科目,也不敢开口问人,只敢逃避。

他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香港中文大学文学硕士李谊认为,这是因为他形成一个「假自我」,成了「真自我」最大的敌人,最重的枷锁。

错误的自尊感,只会给人带来超负荷的重压。

「乖孩子」一方面要维护自己美好的面具,另一方面还要不断与内在的真实作斗争。

一旦无法和自我和解,整个内心世界终将崩塌。

一项普林斯顿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不怎么听话的孩子,相较于听话的孩子,反而会拥有勇敢、独立、责任和高逆商等关键性优点。

「乖」孩子,活得压抑过得累,容易失去自我,根本不是真正的「优秀」。

其实孩子「不乖」,恰恰是他走向独立自我的体现

那是一种获得,迎新。

毕竟孩子的人生,终究属于他自己。唯有为自己活,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和富足。

不要把「不听话」、「叛逆」、「不乖」视为洪水猛兽,放弃给孩子设定的条条框框,解去绑在孩子身上苛刻的规矩。

爱孩子,请给他的「不乖」多一份兜底的勇气,让他能在大家面前轻松做自己。

允许他「不乖」,才是尊重他和爱他最直接的体现。

相信孩子在得到充分的看见、尊重、接纳和爱后,一定不再是活在别人期待下的傀儡,而是自己生命的主人。

作者:一乔,专注儿童青少年心理教育,永葆童心的青椒。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

话题:
No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