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前带孩子体验这 20 件「危险的事」,受益终生
有了孩子后,我们最关心的不是他有多聪明,多乖巧,而是「安全长大就好」,最揪心的就是看到孩子受伤。
可偏偏老天爷就是把人类幼崽塑造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哪里危险就往哪里钻。
每天都能在网上发生孩子各种作天作死的新闻,让老母亲们胆战心惊……
图片来源:微博
图片来源:微博
就算我们成天唠叨:不许爬高,不许玩插座......,他们就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明明和孩子说了一万遍,为什么孩子还是会去做? 今天我请到了陈艳老师来和我们聊聊。
为什么说了很危险不要做
孩子还是要做?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了解下大脑神奇的构造。
大脑是由数以千亿计的神经元构成的,我们可以把这些神经元想象成一个个的小灯泡。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当我们看到不同事物时候, 大脑某些区域的神经元就会被点亮。
比如:我们给宝宝喂奶,他会看到奶瓶,妈妈,并吸入甜美的奶水,这些都会在孩子大脑的某些区域点亮。
而这些同时被点亮的神经元之间,会产生许多连接,就像灯泡被串联在一起。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当同时被点亮的次数越多,彼此的连接就越牢固。到最后,只需点亮其中一盏灯泡,其他灯泡也会同时亮起来。
所以之后当看到我们拿过来奶瓶,宝宝就会很兴奋,张嘴等待!
这也就是所谓的「事物联想」,就像说起山楂,我们就会流口水一样。
当然每个人的体验是不同的,因此看到同一事物,被点亮的灯泡(联想)也各不相同。
尤其是孩子和成人,就拿软绵绵的床垫来说,大人第一想到睡觉或休息,而孩子脑海里第一想到的就是蹦跳。
大人脑海里点亮的 VS 孩子脑海里点亮的
大人脑海里点亮的 VS 孩子脑海里点亮的
而对于危险,成人因为已经经历过丰富的体验,理解能力也比孩子更强,在看见有危险隐患的场景或事物的时候,自然能联想到危险。
但孩子的脑子里都是「空白」,甚至是「有趣的体验」。
图片来源:丁香妈妈
比如开头新闻里面提到的「插座」,我们大人已经看过很多触电的画面、影片,甚至日常中也有过触电的感受,所以看到它自然联想到「触电」。
而孩子,可能更多的是觉得「好奇」甚至是「有趣」,洞洞的神秘感,把手指伸进洞洞书的洞洞里的惊喜感等。
这种联想会让他对「危险」有错误的期待——或许把手指伸进插座的洞里,可能会有好玩的事发生。
危险也会应然发生。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给孩子「安全」的危险体验
可以让孩子更好的理解危险
当预判孩子会遇到危险的时候,家长往往会陷入两种极端的「保护」。
1
过度保护
一些家长会简单地把孩子隔绝在危险之外,来保护孩子。
比如说:孩子刚学走路的时候,家长后面跟着,前面牵着,把他们保护的很好,怕他们摔,看到阻碍物甚至会提前帮他们清理。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但这样其实不利于孩子建立对走路真实体验,对道路上的磕碰危险连接也会建立不充分。
而当他们学会跑以后,又不再像小时候一样听话的被我们保护起来,就更会选择肆无忌惮的飞奔。
过度保护也会造成某些好奇心强的孩子偷偷体验危险的情况,这样的状况对家长来说会更不希望看到的。
2
斥责威胁
还有些家长,会选择用警告、威胁的方式,去保护孩子。
比如:过马路的时候,牵住妈妈的手,要不你会被撞死。
不要离河边那么近,掉下去,里面有大妖怪吃了你。
但 孩子思维尚处于具体形象阶段,很难理解抽象的语言。
而且这样的威胁并没有让孩子真正理解「危险」,孩子更多是被父母的样子吓住了;当父母不在身边,这样的连接变弱,孩子可能就会遗忘 「危险」。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因此 适度地去探索危险,形成真实的体验和记忆,充分建立连接,才是更有效的办法。
拿孩子喜欢「摸电门」来举例,我们可以这样做:
1. 带孩子看见电
准备一个吹好的气球,把气球在头发上摩擦几下再靠近头发时,头发就会一根根竖起来,像炸毛一样。和孩子一起玩一玩这个实验,他就能「看见」电。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2. 带孩子感受电
冬天气候干燥,很容易生成静电。我们可以在晚上关上灯,在黑暗中和孩子一起脱毛衣。
当孩子听到噼啪的声音,看见蓝色的电火花,脱完衣服和你握手,感受到被电的疼痛滋味时,大脑里就会有许多盏灯泡亮起来。
3. 带孩子观察电,谈论电
在雷雨天,我们可以和孩子待在室内(安全的地方)观看闪电;
或者通过相关的动画片、视频,告诉他闪电也是一种电,因为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所以会对房屋、树木造成严重的破坏。
在此基础上,再和孩子谈论和电有关认识,安全常识,大脑里面关于电的连接就会很丰富。
这样他也会更理解为什么不可以把手指、螺丝起子等物品插进插座的洞里。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3 岁前可以尝试
体验的 20 件「危险的事情」
除了电,生活中还隐藏着很多安全隐患。
想要让孩子 形成自我保护意识,懂得防范危险, 我们得改变孩子大脑中和危险有关的那些连接。
我们不仅要适度放手,甚至可以主动地带孩子去探索和体验危险。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当孩子有机会从不同的角度体验危险,探索危险,那它大脑里建立的连接,会让他们不仅知道什么事不能做;
还知道为什么不能做,以及怎样保护自己时,这样的安全教育才算成功。
美国「东敲西打」学校创始人、计算机科学家——基弗尔·塔利在 2007 年 TED 大会上进行了一次「冒险」的演讲—— 《你应该让你孩子做 5 件危险的事情》,提出适当去体验危险,才能真正有利于孩子适应生活并更具探索能力。
图片来源B站:TED《你应该让孩子做5件危险的事情》
我们 邀请中科院心理学博士陈艳老师,并结合 基弗尔·塔利出版的《让孩子做50件危险的事》内容, 整理了更适合 1~3 岁孩子可以体验的 20 件危险的事。
图片来源:网络
主要的目的就是教给家长,如何在适度危险中培养孩子的防范意识,大家不妨参考下:
1~2 岁:
1. 让宝宝自己倒水,收拾餐具,可以使用无毒易碎材质的餐具;让宝宝感受物品摔碎的危险,学会安全地拿东西,在收拾碎片时需要做好保护。
2. 摸不高于 45 ℃ 的水,观察热水冒出的热气;也可以让宝宝摸一摸盛菜时微烫的碗,感受热水、温度的风险。
3. 用塑料刀切软的食物,感受刀具的锋利。
4. 使用木头锤子敲东西,包括玩具钉子、橡皮泥、蛋壳等,感受敲击带来的力量,体验工具使用的风险。
5. 荡秋千,体验速度变化,感受高处失重的风险。
6. 在大人的看护下玩攀爬类游戏,感受高度的风险。
7. 走人行道上凸起的台阶,走平衡木等(安全高度内),感受不同尺寸、高度道路带来的风险,练习对身体的掌控能力。
8. 看大人用牙签扎破气球,感受尖锐的风险;注意扎破的气球需要及时处理,防止误吸导致窒息风险。
9. 在大人的保护下站在高处(如桌子上),扔下较软的食物(如坏了的西红柿),感受高度带来的冲击力。
10. 大人蒙上眼睛,和孩子玩摸人的游戏,让孩子观察大人在蒙着眼睛的状态下的行为,感受视觉受限的危险。
2~3 岁:
1. 用西餐刀去切香蕉、熟食等,感受刀具锯齿结构,学会正确使用。
2. 使用儿童安全剪刀剪纸、橡皮泥等,感受剪刀锋利,使用的风险。
3. 允许孩子操作和玩有一定重量的东西,比如家里的不锈钢锅、种花用的小铁铲等,让孩子感受重量可能带来的危险。
4. 看大人用火柴点燃蜡烛和熄灭蜡烛,观察时候可以用手感受火焰上方的温度,感受火焰的危险和熄灭方式。
5. 做摩擦起电的实验,感受静电的风险。
6. 在大人的监护下,允许孩子爬低矮的小树,感受高度攀爬的风险,并告诉孩子爬什么样的树更安全,比如种在松软土壤中而不是石灰地面的树。
7. 坐在硬纸板上,从平缓的斜坡上滑下来,或者玩有一定高度的滑滑梯,感受速度风险,学会安全平衡。
8. 在远处看大人骑电动车或开汽车,用车轮压扁馒头、易拉罐等物品,感受车辆的力量和危险性。
9. 学骑滑板车或三轮车,学会控制身体,提高灵活性,驾驭车辆,感受速度风险。
10. 在安全的垫子上练习前滚翻,提升身体的协调控制能力,锻炼前庭觉和本体感,感受翻滚时候的风险。
温馨提示:以上这 20 件危险的事,需要根据孩子的接受程度来进行选择,带孩子体验的时候,父母也需要做好陪同。
此外在探索中,尊重孩子的意愿也很重要,如果孩子不愿体验,说明他们认为自己还没有能力控制好其中的风险,过段时间再试也没关系。
[1] 《全脑教养法》作者:丹尼尔·西格尔,蒂娜·佩恩·布赖森
[2] 《让孩子做50件危险的事》作者:基弗尔·塔利,朱莉·施皮格勒
审核专家 常润
美国范德堡大学儿童发展硕士
策划:兰兰
排版:兰兰
题图来源:站酷海洛
来源:丁香妈妈
本文由「
黔新网 」 原创或整理后发布,欢迎分享和转发。
原文地址:
https://www.qianxinnet.com/muyingzixun/41544.html 发布于
2021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