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拥有生二胎的素养吗?

【富晓红专栏】

你拥有生二胎的素养吗?

原创作者|富晓红

2011年11月,中国各地全面实施双独二孩政策;2013年12月,中国实施单独二孩政策;201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实施全面二孩政策。

经过了22年独生政策,很多父母都感概独生孩子太孤单,所以当二胎政策一出来,很多父母都希望能拥有二胎。

这本是个美好的愿望,我曾经看过一篇关于为何要生二胎的文章,里面有一处描述最能打动人心,我甚至有那么一霎那的时间非常遗憾我过了生育的最好年龄,无法再拥有二胎而深深失落。大意是这么写的:当父母离开这个世界,孩子能彼此成为互相依靠的人,那种血浓于水、永不磨灭的深情;足可以让他们扶持着走过荆棘泥泞,穿过黑暗山川,走向美好光明。

多么令人向往的温暖,戳中了每一对父母的心脏。谁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在自己走后,孤单地留在这个世上,独自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世界,伤的遍体鳞伤。

关键的关键是你拥有生二胎的素养吗?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讨论生二胎的物质条件,因为中国现在大部分地方的人都不存在温饱问题,关键是素养问题。

一、回顾二胎引发的惨案

2017年6月4日,重庆渝中区发生一起杀人事件,一六旬老人认为儿媳过于偏爱其半岁次子,忽视其3岁长子,将儿媳和其次子杀害后跳楼。6月5日凌晨,重庆市公安局渝中区分局对外通报了此事。

通报称,6月4日13时许,罗某(男,66岁)在渝中区医学院路一小区家中与儿媳熊某(32岁)发生争执,认为熊某过于偏爱其半岁次子,忽视其3岁长子。争执中罗某持刀将熊某杀害,并将熊某次子从5楼家中抛下致死,自己随即跳楼自杀。渝中区警方接到群众报警后,立即赶到现场处置,将罗某送医治疗。

2016年6月22日,西安某儿童医院的住院部内,一名14岁的男孩翻出窗户站在临街的店铺牌匾上要跳楼,最后警察、保安和护士做好了防护措施,众人一直劝,整个过程持续了十几分钟,男孩才回到病房。根据调查,这名男孩的妈妈怀了二胎,男孩最近因为这件事一直在闹情绪,头天因为跟妈妈起了摩擦才做出了这样冲动的举动。

2017年12月29日晚上,江女士和老公给女儿办完满月酒,江女士的老公就开车去送亲朋好友了,让江女士带着儿子和女儿先回家了。回到家江女士就让儿子帮忙抱一下妹妹,自己去上个厕所,儿子本很不情愿的。可是江女士内急,就把妹妹塞到了儿子怀里,自己就进厕所了。

儿子看着这个抢走自己父母的心爱的妹妹,害得自己高考异常的妹妹,他越想越气,抱着妹妹走到阳台边,抬手就把妹妹从21楼扔了下去。

江女士从厕所出来,刚好就看到了儿子把女儿摔下楼的瞬间,她眼前一黑差点就晕倒在地,过了一会,便发疯了一样的跑下楼去,抱着女儿的尸身大哭起来。

2019年9月25日,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俄罗斯一名女子被控189刀残忍杀死了自己做模特的17岁亲妹妹。2016年,22岁的姐姐伊丽莎白189刀刺死了自己17岁的亲妹妹斯蒂芬妮,妹妹的眼睛和耳朵都被割掉,杀人手法之残忍令人发指。

……

这些都是极端的惨案,令人不敢直视。但是二胎引发的心理疾病我们知道吗?也许蔓延在每一个二胎家庭,但我们却从来不重视更不自知。直到近几年,中国的教育日渐重视,我们才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偏爱吻合自己期待的孩子是导致孩子心理问题的首要杀手

两年前,开始接触较多的二胎孩子,有一对姐妹,都是我形体班的学生。

姐姐情绪不稳定,上课表现时好时坏,开心时大声尖叫,情绪低落时撅嘴板脸,正常跟随我上课的时间较少。

妹妹古灵精怪,看脸色行事,小小年纪,总能一声不吭地跟随我上完课。初接触,完美的没有缺点。

父母谈到姐姐一脸头疼和无奈,一谈到妹妹一脸光彩和骄傲。我虽是心理咨询师,但我首先是个人,所以一开始自然本能地有些偏爱妹妹。但职业素养告诉我这是绝不可以的。于是努力调整情绪,只是去关注孩子本身。

发现姐姐有姐姐的可爱之处,妹妹有妹妹不足的地方。比如姐姐很善良,对人真诚大方。妹妹喜欢控制,爱争强好胜,对人不够真诚友善。

由于父母偏爱妹妹,姐姐没有安全感,情绪也不稳定,没有自信。在一个心理测试中,她说希望妹妹能消失,并说爸爸偏爱妹妹。

我们容易想到被忽视的孩子会有心理问题,却疏忽了被偏爱的孩子也会有心理问题。比如被偏爱的孩子,容易造成心胸狭窄,好胜心过强,容不下别人胜过自己;喜欢争宠,好斗。

男孩比女孩更理智更克制自己的情绪,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哥哥自我价值感低下,扮演照顾弟弟的强者;由于是强迫自己去关爱弟弟,所以哥哥就很容易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好动安静不下来,啃手指,耸肩,眼睛不敢直视,目光漂浮不定,注意力不集中,不自信等。

在我的课堂上,一位女孩的行为引起了我的高度重视,她上课的过程中整个人不在状态,像完全游离的。课间我问她一些情况,她也是答非所问。但断断续续的话语中我拼凑出了一个大概:姐姐读书很优秀,是三条杠;妈妈因为要陪姐姐做作业,所以妈妈陪姐姐睡觉,而四周岁不到的她,妈妈却一星期只陪她睡一个晚上;她说她是奶奶生的;她长大了也会是三条杠。

这些话她几乎是自言自语回答的,没有连贯性,很多话也不是我问的,是她自言自语说的。我听了之后非常心疼也非常难过。如此可爱而有灵气的女孩却充满焦虑和不安全感,整个心思都在担心和恐惧中,而无法安静下来探索世界。

在父母偏爱某个孩子的家庭中,子女的关系很难和谐。老死不相往来的例子不少;磕磕碰碰,互相怨恨的更是举不胜举。

三、互相比较是伤害孩子的第二杀手

一位家长在咨询我的过程中,两句话不离比较:“弟弟就是懂事听话,配合;哥哥就是不行呀,磨叽不肯动,做得还不如弟弟。”

我说哥哥难道就没有优点吗?为何你的话里充满比较?难道哥哥一定要比弟弟更听话更配合更懂事你才满意吗?如果真的哥哥什么都比弟弟好,那么你是不是又不喜欢弟弟了?

我们习惯性地进行比较,尤其兄弟姐妹之间,更是动不动会说:“你看,哥哥多听话,作业做得多好!你为何这么不听话,作业没有按时完成?”“你怎么这么笨呀,你看妹妹,一样这么教,她都做对了,你怎么做来做去都做不对?”“你是哥哥,你怎么做得还不如弟弟?”……

我们习惯性地在贬低一个人的基础上抬高另一个人;习惯性地喜欢最好的那个。却忘了他们都是我们的孩子,他们没有可比性,孩子的各方面发展都来自先天的遗传基因和后天的教育,不管从哪方面讲,都是我们父母的根源,为何要责怪孩子?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的不当行为会造成孩子一生的阴影。就如心理学家荣格所说: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做过一个实验,当艾伯特抱住小白兔玩具时,就发出一个恐惧的声音。几次之后艾伯特就会害怕小白兔,实验继续进行,到后来,艾伯特不仅看见小白兔害怕,凡是看见和小白兔相似的物品都害怕。

如果父母总是把自己的两个孩子做比较,被父母“嫌弃”的孩子就会在心里无意识地厌恨那个被父母作为“榜样”的孩子。因为在他的心里形成一个概念,只要我和他在一起,我就被父母“嫌弃”。父母离世之后,这对被比较的兄妹或姐妹或兄弟就不会按照父母的愿望成为彼此照顾扶持的亲人,而是成为互相怨恨不愿来往的“仇人”。

我在好几个几百号人的心理学群里,见证了这些残酷的血淋淋的例子。

四、想生二胎的父母最好具备平和强大的内心

有人说:“母亲情绪平和,是对孩子最伟大的教育。”其实这句话更完整一点应该是:父母情绪平和,是对孩子最大的教育。

中科院心理学博士龙迪老师说,当我们心里有很多回声时,我们是听不见别人的声音的。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自己的心一定要清明,要活在当下,去感受、爱每一个孩子。不比较,不偏爱,只是去爱、去关注,去陪伴,去引导。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特点,都值得我们爱。让孩子成为自己,活出自己的本色,挖掘潜能,不断成长,便是最好的结果。

生命本身最值得尊重,也最珍贵。俞敏洪说:家庭是复印机,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如果复印件出了问题,那么我们一定要回溯到原件上去找问题。

所以作为父母先要做好自己,才能教养出优秀的孩子。

我们很多父母都抱怨孩子长大了报喜不报忧,那我们是否思考过为何会这样?因为当孩子在学校被老师表扬,或者孩子成绩优异时我们会表现得兴高采烈;当孩子在学校被老师批评,或者学习成绩不理想时,我们就会表现得懊恼生气,批评、责备孩子。久而久之给孩子的一个心理暗示就是父母只喜欢听好消息,不能接受坏消息,也不允许孩子犯错。那么孩子自然只能报喜不报忧了。

儿子在上学期期末考试时出现了一次比较严重的错误,把两门科目的考试时间给记错了。因此错过了一门考试。当他把这个信息发在QQ说说时,我是特别紧张和着急的。

但是我很快就镇定下来,相信儿子会自己解决和弥补的。我没有给他打电话,只是微信上问了一句:“儿子,怎么样了?”儿子回:“妈妈,我现在抢时间申请补考,稍后回你信息。”

我看到儿子的信息之后就忍住不再联系他,耐心等待儿子的回复。几个小时后,儿子告诉我事情的经过,并告知我等待学校的最后决定:是否同意补考。因为原则上旷考要重修的,如果学校网开一面同意参加补考就好了。

周末儿子回家时我们讨论这件事,我非常平和地告诉儿子,社会阅历就是这么来的,在各种失败、犯错、挫折中吸取经验教训,并表扬儿子在这次“事故”中表现出的冷静、果断,及时解决事情的能力,以及他良好的社交关系。

因为我的态度平和,所以儿子才不会在他遇到“糗事”时屏蔽我。而最终的结果也是皆大欢喜,学校同意了补考的申请。

对于这件事我没有强调儿子要吸取教训:吃一堑长一智。因为整个过程中,儿子已经深刻体会了,相信他本人比我更着急更懊悔,这种切肤的体验一定会让他铭记并成长,我用不着再画蛇添足了。

不管孩子如何,作为父母的我们都要全心全意地爱他们、尊重他们。平和地和孩子一起经历成长道路上的各种酸甜苦辣,做到不评价、不批判、不比较;只是去爱,去关注。那么我们便拥有足够的素养去养育二胎。

作者介绍:

富晓红,少儿心理咨询师、《校长传媒》专栏撰稿人、国家级形体教练、瑜伽教练、高级形象礼仪指导老师,从事教学23年来积累了大量教学经验,每一次的教学都是一次实践,如何和学生沟通,如何说话,选择什么时机说话,都成了不断研究的课题。终极目标就是帮助自己和更多的家长和学生走上更幸福的路。

本文为富晓红老师原创投稿(校长传媒)

话题:
No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