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最大死敌, 就是大人的“太图方便”

孩子注定要在10岁跌的这个跟头,你非要等到30岁才让他跌,他就可能跌倒了再也爬不起来。

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大人们若不愿让孩子吃一点点苦头、面对一点点风险、不允许他们犯错、一次次替他们做了 “图个方便”的决定,同时也就一点点地剥夺了他们自我保护、自我修复以及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

作者: 钱志龙;本文来源:公众号“教育者钱志龙”(ID:EducatorTerryqian)。如果您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

一、

暑假里,我以义工导师的身份跟了一个带孩子们去乡村学习的团,主题非常好,内容设计得也非常用心,行程没有任何纰漏,整整七天,孩子们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和熏陶,临别时孩子们个个依依不舍,收获满满,家长们也觉得物超所值,在微信朋友圈里千恩万谢。

送行的日子,带队老师要来回四趟机场和火车站送走每一个孩子,有家长还嘱咐一定要买站台票送上月台。我觉得没有必要,而且这是个锻炼孩子的绝好机会,火车和火车站虽然看上去熙熙攘攘,其实是现在这个社会最安全的地方之一:实名认证,全角度视频监控,无处不在的安保人员和乘警。

但我没能说服他,已经答应了家长,我能体谅主办方的难处。有两个孩子正好跟我坐同趟高铁回北京,我就被“默认”了护送他们的职责。

我跟两个孩子分享自己年轻时37个小时站票从北京到厦门的经历,和我在钱包被偷的情况下如何游走黔东南两周半的故事。还给他们假设了一些应急场景考验他们如何面对,他们一边闷头玩着手机,一边倒也给出了不错的答案。

我们提前40分钟到了火车站,下车后,我还要先去取票,把他们的票交到他们手里,就提前和他们告别了,本来也不在同一个车厢。

候车的时候,我整理一些反馈意见给主办方,我觉得什么都挺好,最大的问题就是随团老师们都太有爱了,无缝对接的扛过了家长般无微不至的照顾责任,不舍得给孩子们安排工作。虽然我很爱每一个孩子和老师,但是我也必须如实说出一个教育者眼中的观察:不幸的是,我们把他们当孩子,他们就成为了孩子。

老师满头大汗把所有人的行李塞进行李舱,孩子们站在一旁不负春光的捧着手机;吃完饭老师跟主人抢着洗碗,孩子们吃完饭抹嘴走人继续玩游戏;请来渊博的专家导览美术馆,最后只剩几位老师礼貌的跟着;同一个孩子(就是我护送的这个)遗忘两次行李,老师都亲自送到房间里......

尽管带队老师软硬兼施控制手机使用,但想要瞬间扭转常年的积习又谈何容易?虽然反复强调不能迟到,还定了表演节目的惩罚规则,但还是屡禁不止,孩子们跳着脚大喊冤枉:“就迟到了一分钟!”我当时的回复就是:“赶火车的时候你迟到一分钟试试。

没想到一语成谶,经典一幕竟然真的发生了。两个孩子分秒必争的玩着手机,果然错过了检票时间。我当然可以跑过去拉着他们一起上车,谁都不会有额外的麻烦。

远远望着他们,纠结了三秒钟,最后,在“看护员”和“教育者”的角色中,我选择了后者,选择了不图这个方便。当所有的说教都被证明无效时,我决定下一剂狠药,让他们以体验式学习的方式领悟这个花钱都买不来的“教训”。

于是,冒着被家长骂不负责任的风险,顶着给主办方添麻烦的压力,我这个曾因“学生被皮球砸到”被董事会罢免的校长,死不悔改的做了一件被家长消费者们绑架了的教育工作者不敢做的事:我既没有跑过去催他们,也没有留下来陪他们,只是在微信群里发了一个“Good luck”的笑脸。

很快,家长群里也发现了这件骇人听闻的事,各种表情包和“敢怒而不敢言”。

二、

现在教育出了很多问题,我们总结了很多原因,但今天发生的事情,让我突然意识到,还有一个“罪魁祸首”没有被揪出来,那就是大人们太喜欢“图个方便”。

小的时候,孩子吃饭会打碎碗,图个方便,就把餐具换成塑料的吧;孩子会忘记调闹钟,图个方便,还是我每天叫他起床吧;孩子赖床赶不上校车,图个方便,我就替他系个鞋带吧;孩子搬玩具要来回跑三次,图个方便,我替他一次搬完吧;

上学以后,孩子爱在课间打闹,图个方便,就安静地在桌上趴着休息会儿吧;春游会有不可预测的危险,图个方便,校外活动都取消吧;

回到家里,孩子洗碗洗不干净,图个方便,我就替他洗了吧;孩子问一堆问题我也不懂,图个方便,就给他报个班儿吧;周末想跟闺蜜喝个下午茶,图个方便,就买个iPad丢给他吧;

再大一点,高考竞争多激烈啊,图个方便,就送他出国吧;留学的事情大人也不太懂,图个方便,就找个中介公司吧;大热天的,学车还要被教练骂,图个方便,就托人买个驾照吧;

出门旅行,登山包太重,图个方便,还是拖个大行李箱吧;火车多辛苦啊,图个方便,就买机票吧;去机场地铁还要倒一次车,可能坐过站,图个方便,就打车吧;

乡村研学,这山泉水看着干净也可能有寄生虫,图个方便,你就忍着点渴吧;跟陌生人聊天多危险,图个方便,就别采风了吧;在船顶上上课会不会掉进河里,图个方便,大家自己玩会手机吧......

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大人们不愿让孩子吃一点点苦头,面对一点点风险,不允许他们犯错,一次次替他们做了“图个方便”的决定,一点点剥夺了他们自我保护、自我修复以及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

常常把自己当成阿拉丁神灯的家长们还喜欢试图用钱解决一切问题。我摘录一段新鲜的对话素材提醒大家盲目“富养”的后果。

“如果火车票丢了怎么办?”

“再买一张呗。”

“没票了咋办?”

“坐飞机呗。”

“你知道怎么去机场吗?”

“打车呗。”

“遇到钱包被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

“爸妈会第一时间飞过来救我。”

“会很贵哦”

“做父母的为孩子花钱怎么会心疼?”

这样的话从逻辑上一点都没错,但背后的“想当然”让我忧心。

现在以各种名目设计的夏令营,游学,户外项目,希望学生们培养出可以面对挑战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大家在理念上都欢呼认同了,但当真实问题出现的时候,很多人又叶公好龙般的逃开了。

这件事的结局是这样的:

孩子们认识到错误,并决定自己承担后果,买下一班的一天一夜的站票回北京,我听说后感动得要流出泪来,孩子们的自我成长超越我的预期。但是,家长坚决不同意。

经过一番辩论和抗争,最后女孩子自己坐火车回到北京,途中还想办法换成了卧铺。父亲从一开始的不放心到最后感谢我的决定。而男孩子的母亲担心十几岁的孩子被人贩子拐走,父亲当天飞到怀化,次日打飞的把孩子接回北京。

这次的家长都还比较克制,没把我告上法庭。可能因为这一次,我是穿着拖鞋裤衩不取分文的义工导师,而不是西装革履百万年薪的傲慢校长。

钱志龙博士,独立教育学者

三、

相比起来,我暑假里参加的另外一个户外活动,就是完全不一样的做法。无论多大的孩子,(最小的6岁)都自己照顾自己,拖行李、搭帐篷。

创始人在招募的时候就跟家长们说:我不保证你孩子能活着回来。我觉得这个Statement 非常经典,试问哪个组织、学校、个人有通天的本事能保证你那个“唯一”的宝贝孩子100%不会有事啊?

教育现场,究竟哪些是应该完全避免的危险,哪些是可控可测且有教育意义的风险?一位有经验的教育者应该具备有效评估风险的能力,在风险和收获中得到最大公约数的能力。这件事没有绝对的标准或尺度,有时候靠直觉,有时候靠经验。

以“取消春游和一切户外活动”为代表的校长免责式管理就是家长过度保护和无底线问责造成的因噎废食的严重后果。

其实安全问题不是一个向谁追责的法律问题,而是一个孩子该如何长大的哲学问题。孩子们注定要在10岁跌的这个跟头,你非要等到30岁才让他跌,他就可能跌倒了再也爬不起来。

在日本,如果孩子在学校受了伤,家长会带着孩子去学校对老师说:“对不起给你们添麻烦了。”我不敢奢望这个场景在中国发生,只是希望当家长们购买教育服务时,一定要想清楚你要的是无微不至的伺候,一个保证孩子毫发无损的绝对安全环境,还是一个有可能让你孩子破皮、流血、跌倒,能培养孩子试错、应变、排难等生存能力的匠心产品。

而学校在选择家庭的时候,也需要在“风险承受度”上达成一个共识,不用试图互相说服,匹配同频就好。

我个人认为,长大这件事,跟上厕所一样,孩子们必须自己完成,无论你有多爱他们。大人们一厢情愿的,打着爱的旗帜去代劳、去操心、去过度保护,去敲打问责把孩子磕痛的地板,最后造成的后果就是一旦当家长不在身边的时候,孩子的屁股上永远沾着屎。

只有更好地理解教育,才能更好地养育孩子

来源:蓝橡树

话题:
No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