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万留学2000元工资,教育回报率暴跌怎么破?

前段时间,一则新闻《全家卖掉唯一的房子,杭州女生6年花200万留学!回国工作被开2000元底薪!海归大贬值》引起大家的热议。

很多本来就犹豫要不要把子女送出去留学的家长,开始偏向于“不送”,因为性价比太差。

出国留学的“投资回报率”的确是越来越低。

1.国外留学费用越来越高,投资额偏大。

2.海归人数越来越多,供求关系逆转,导致工作机会偏少,工资偏低。

由LockinChina发布的《2017海外人才就业分析报告》,显示2017年留学生选择回到中国的人数预计突破60万,明显超过今年出国留学的总人数。

回国原因为:

  • 中国经济形势发展好
  • 家庭、朋友圈都在中国
  • 美国、英国以及澳洲移民政策收紧

和国内毕业生相比,海归的起薪还是有一定优势的,但是如果考虑进高昂的留学费用,这点优势就大打折扣。

3.除了少数国外名校,普通海归与国内985院校毕业生相比,素质能力并无明显优势。

为了逃避国内的高考而出国读书的学生,学习能力和素质并不比国内985院校的学生强。

在招应届毕业生时,企业HR对国内985更了解,分辨海外不知名院校的难度却很大,所以更倾向于招聘国内毕业生。他们还认为海归的期待值比较高,眼高手低,性价比不高。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人脉。报道中的杭州女生去应聘,单位问你在人脉上有什么优势?出国读书如果不留在国外,人脉反而是自己的短板;在国内上学的同学圈,却是人脉的加分项。

4.教育投资回报率暴跌是个系统问题,不管是留学还是国内学习。

我们在看留学这支暴跌个股的时候,也要看看教育整个“股市”——也进入了漫漫下跌的熊市。

留学费用200万很贵吗?如果比比北京西城海淀动辄1000万的学区房,真是太便宜了。但是,有了学区房上了重点小学,就能保证孩子上重点大学吗?上了重点大学就一定能找到好工作吗?找到好工作,就能保证一辈子高薪,衣食无忧吗?

在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什么都不是什么的保证,只是贴进全家金钱和精力,博取一个稍微高点的概率而已。

现在知道为什么海归贬值了吗?因为应届毕业生也贬值了!

一方面,近年来海归人数呈几何倍数攀升;另一方面,国内高校大幅扩招,每年也有700 多万的毕业生与他们在应聘市场上血拼。雇主的选择余地很大,不管是国内毕业生还是海归,除非特别优秀,特别高端,在薪水上讨价还价的空间越来越小。

回报率暴跌的时代,如何破解教育难题?

1.与其问值不值得留学,不如问到底为什么留学?

如果抱着功利的目的,只是为了一张文凭,认为留学回来会比较好找工作或者收入会提高,必然会失望。不想失望的话,那就必须考名校,考常春藤大学,上个听都没听说过的学校,没有意义。

如果到了国外,依旧和国内一样被逼着被动学习,上了一堆自己不愿意上的课,学一堆自己不愿意学的东西,就是因为认为这个专业以后好就业。对学习缺乏动力,对外部世界缺乏好奇心,对异国文化怀有抗拒心理,那么还是不要出国留学为妙。

如果是为了学习知识,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升能力,体验另一种生活方式,丰富精神和灵魂,那么留学的过程中已经达到了目的,收获了回报。

不同的家长和学生打着不同的算盘,可有些算盘总比另一些算盘打得更正当一点,也更可控一些。

2.量入为出,远离豪赌

教育不是一场豪赌,也不是和人攀比,那种砸锅卖铁、孤注一掷买学区房,送孩子留学的行为,给家庭增加了巨大的压力,让孩子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在将来的职业选择道路上只注重短期收入,而不注重长期发展,为了“钱途”毁了“前途”。

如果你认为教育是一种投资,那么投资就是要量入为出。

要送孩子出去留学,要么是家里不差钱,根本不在乎性价比;要么是孩子特别优秀,真的需要国外进修的机会。

3.教育效果不是你花钱,想买就能买

很多人错误地把教育投资用金钱衡量,辅导班、兴趣班越贵越好,却忽视了孩子自身的个性、天赋和内驱力。

我见过很多生意人,孩子有志于做生意也有做生意的基因,家长却认为不够高雅而送他们去学艺术。

我也见过很多学习不好,但是在其他方面有特长的孩子,家长却非得随大流让他们拼应试教育。

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家长一掷千金,教育回报率也是注定高不了的。

我有个亲戚,因为以前建筑行业好赚钱,虽然兴趣在生物,父母却逼着她去学建筑。然后她也进了省级建筑设计院,工作5年后年收入就有50万。但是干了10年,终究觉得工作无趣导致人生灰暗,在中年毅然辞职,去国外学了生物,学成后短短几年就有所成就,和学校导师攻破了好几个重要项目,现在在帮药厂研制抗癌药物。

家长千辛万苦给孩子设计人生道路,投入大量金钱,但最后孩子还是会回到自己的人生轨道上。

教育的重点不是教,而是学。知识非他人能传授,也不是想买就能买,而是孩子在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渐自我领悟。

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和人生道路。

4.教育是一个终身积累的过程,不是一时一地的得失

以前,家长和孩子仅仅是为了高考焦虑,差1分可能要掉好几个志愿,甚至于觉得一生的命运从此会改观。

或是大学毕业前焦虑,到底是先就业,先考研究生,还是去留学?

现在这种焦虑“先进”到几近疯狂——竟然提前到了幼儿园,所谓的幼升小“牛蛙”之争。

对于这种焦虑,台湾清华大学教授彭明辉的回复是:

这些焦虑实在是莫须有的!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毁了人的一生,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拯救人的一生。

属于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属于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侥幸巧取也不可能长久保有。如果我们看清这个事实,许多所谓“人生的重大抉择”就可以淡然处之,根本无需焦虑。而所谓“人生的困境”,也往往会变得无足挂齿。

彭明辉可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他自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的目标从来不是读硕博:毕业工作了几年,才决定念研究生;也不是出国留学:但是被时事所迫,当了5年讲师被学生看不起,只好出国念博士,居然还考上了剑桥。

出国时,一位大学同学还嘲笑他:全班最晚念博士的都要回国了,你现在才要出去?

从表面上来看,彭明辉浪费了很多时间,走了很多弯路。但是,根据他最重要的目标,他并未浪费时间——

我只在乎每天二十四小时点点滴滴的累积。 拿硕士或博士只是特定时刻里这些成果累积的外在展示而已,一个人生命中真实的累积从不曾因这些事件而终止或添加。

我没有过困境,因为我从不在乎外在的得失,也不武断地和别人比高下,而只在乎自己内在真实的累积。”

常人不从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来看待生命因积蓄而有的成果,老爱在表面上以断裂而孤立的事件夸大议论,因此每每在平淡无奇的事件上强作悲喜,实在是无谓的焦虑。”

假如你可以持有相同的信念,在乎的是孩子内在的真实累积,在乎他是否每天都有进步,做更好的自己,而不是仅仅关注升学、高考、留学这种阶段性的成果展示,那么,你孩子的人生也会是宽广而长远,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困境,也没有什么破解不了的焦虑。

来源:花生地安柏(搜狐号)

话题:
No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