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杀了我的孩子? 中国父母的一场集体谋杀
林茉莉死了。
妈妈实在想不通「我女儿已经被重点大学提前录取,有着大好前程,怎么就跳下去了?」
真相渐渐浮出水面 —— 原来是妈妈亲手杀死了女儿。
台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就讲述了这么一场发生在许多父母身上的「集体谋杀案」。
是谁杀了我的女儿?
女儿茉莉的突然自杀每天都困扰着她。
她在茉莉的日记里找到一封写给男孩声耀的信,一句「谢谢你成为我的支柱」让她大惊,原来女儿早恋了。
而另一边小女儿考试三门不合格,每当女儿们让她不满意,她就摆出固定台词 —— 「我好歹也是留美硕士诶!为什么要受你们的气?」
这次可莉却还嘴:「你以为我们想被你生出来哦,你要生有问过我们吗?」
她越发觉得不认识两个女儿,决心要搞清楚这一切到底是怎么了。
不查不知道,她找到两张诊疗单 —— 原来大女儿有看心理医生的习惯。
在诊所她坦言想知道女儿的心理状况,但医生拒绝透露。
她一下子被激怒了,医生反问她:你有了解过你的女儿吗?
她说:茉莉这孩子肯定是背着我们干什么坏事啊,早恋还是偷东西,谁知道啊......
在心理医生这边得不到答案,她想起朋友的儿子在美国研究一项黑科技,只要提供女儿生前的生活轨迹和影像,通过数据分析,就能得到她生前的记忆。
她选择查看茉莉自杀当天的记忆:
饭桌上,茉莉作文得了第一名非但没有得到表扬,还被奚落。
到了放学,茉莉和声耀一起去了小说签售会。作家表示很乐意和茉莉交流一下作品。
可还没等签售会结束,手机就收到了无数条妈妈催她回家的短信。
千载难逢的机会就这么作罢,茉莉流着泪赶回家。
她这才想起,前几天有人偷偷往信箱里赛报纸,上面是茉莉作品获奖的消息,帮她领奖的人就是声耀。
她冲到学校质问声耀到底在和茉莉搞什么鬼?
声耀说,茉莉特别喜欢写作,作家和老师都说她很有天分。
「高三不应该是好好读书吗?」还没等声耀说完,她破口大骂。
「高三难道不能有自己爱好的东西吗?」声耀也反问。
「肯定又是在写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 她下了定论。
这下,她更加确定就是声耀害死了女儿,写作和文学也是杀死茉莉的帮凶。
就是因为她总看这些「有的没的」,茉莉才会小小年纪想不开啊!
她再一次来到心理医生那里,在得知黑科技后,医生问她:你口口声声说了解你的女儿,那你知道在她心中,你是什么样的妈妈吗?
被质问后的她开始产生了怀疑,难道茉莉的死和自己有关?
她偷偷来到实验室,选择查看茉莉在心理医生那边的记忆:原来茉莉有自残倾向,每次考砸,她就在手腕上乱割。
她简直不敢相信,马上查看关于「妈妈」的记忆,往事一幕幕涌进脑海。
听到茉莉说长大后要当收银员,她脸色都变了:「你怎么这么没出息啊!」
母亲节,茉莉精心准备花和卡片,她却一脸不屑「有空做这些,还不如多去看看书。」
看课外书被发现,对面是自己狰狞的面孔,书也被撕成稀巴烂。
拿了第一名也和茉莉无关,因为都是妈妈「盯」的功劳。
在妈妈眼里,读医科、法律、金融才是有出息,想读中文系就是差劲。
突然画面又回到了心理诊疗室,「你这么做是想要报复妈妈吗?」
「我不知道是谁,但一定不是妈妈。」茉莉从来就没有怪罪过她。
她会把妈妈给自己的压力和打击化成文字,然而到了最后,连写作这个解压的秘密渠道都被妈妈堵死了。
最后一天的记忆就要结束了,画面来到了茉莉跳楼前的几分钟。
看到这里,她害怕到大叫。才发现害死女儿的就是自己。
这一刻她终于明白,茉莉从小到大都在被自己否定和打击。
而一句妈妈爱你,却已经来得太迟。
因为你们是我最亲的人啊
生活中根本不存在这样的黑科技,但可惜的是,父母们的打击式教育却真实地存在着。
这种教育下的孩子,即便长大后也无法抹去童年阴影对自己人生的负面影响,无法自我欣赏,觉得自己配不上一切美好的东西。
节目《少年说》中,女孩袁璟颐和妈妈的互动在当时引起很大的争议。
她大声控诉:「你怎么总是拿我跟其他同学比较,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都看不到?」
妈妈则说,以她的性格,不打击几句肯定就飘了。
女儿慢条斯理地说,自己不适合激将法,总是被打击,所以一直都觉得自己很差。
没想到,妈妈听完后不依不饶,竟然开始当众数落起女儿的缺点来。
最后女儿无奈地再也说不出别的,哭着下了台。
许多父母都像这个妈妈一样,觉得孩子获得好成绩是应该的,不能夸,一夸就会退步,
知乎用户@亲爱的L在问题「从小被否定到大」下面,讲述了亲身体会:
还有一个网友说自己有一对要求极高,且处处贬低自己的父母。好像不论他怎么做,爸妈总是能找到他做的不好的地方。
长大后的他,每次下班后都要磨蹭到很晚才回家,这对他来说是一种释放。
微博上还有人说:初中时,妈妈在KTV当众打击她的歌声,导致她至今都不愿开口唱歌。
很多人留言表示理解,因为在打击下成长起来的人,需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说服自己「我也可以」。
看到这里,相信有人就要说了:被说两句又怎么,咱们中国人不都是这么走过来的吗?
没有经历别人的痛就不要劝人释怀,也千万不要觉得这只是成长过程中的小插曲而已。
还记得去年上海那个跳桥身亡的17岁吗?
男孩因为和同学产生矛盾,一路上被妈妈指责着,当车子经过卢浦大桥,他突然跑出车门纵身一跳。
总是有人说现在的孩子过于娇生惯养,心理脆弱,就是打击和挫折太少了。
但我想如果不是长久以来被斥责,积攒了满满的绝望,不可能没有丝毫犹豫,就毅然选择结束生命。
父母的打击,渐渐会变成一道隐形的伤疤,永远拉扯着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甚至让孩子逃离。
可正因为父母是我们最亲的人,才会使得每一句贬低和打击,真真切切地刺伤我们的内心,并一直流着血。
一生都在和父母和解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只有获得了他们的认同,孩子才会产生自我认同。
如果说在男孩跳桥的悲剧中,一生的遗憾留给了父母。那么在姜文的故事中,一生的遗憾却留给了自己。
他在一次采访中回忆,好不容易考上了中戏,特别想得到母亲的表扬,而母亲当没听见,还让他赶紧把衣服洗了。
那一刻,他觉得好像脏衣服比自己更重要。
「我不知道怎么能让她高兴。」
长大的过程中,他一直努力讨好母亲,希望得到认可。可直到母亲去世,都没能如愿,这也成了姜文一生的遗憾。
打击式教育下往往容易培养出讨好型人格且自卑的孩子,比如郑爽。
郑爽说父母很严格,要求她学习才艺、舞蹈,经常批评她。
拥有万千光辉的她,私底下非常自卑。
自卑到觉得自己不好看就去整容,觉得自己胖就瘦成纸片人,和男朋友吵架也总从自己身上找问题......
在节目《旋风孝子》中,郑爽和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也道出了打击式教育下,父母与孩子的尴尬处境——为了你好,但却越发生疏。
在一些极端的案例中,当孩子长大成人,他们会选择彻底切断和父母之间情感的沟通。
但别忘了,一个快乐的孩子,往往是活在爱里的。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文章开头的片子《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让我想起大诗人纪伯伦的一首诗: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自身的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虽与你同在,却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们爱而不是思想,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而不是灵魂。
生命不可倒行,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
是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而是他自己。他们借你而来,却非因你而来。
有人说,这样的父母一直在等孩子的一句感谢,而孩子却一直在等父母的道歉。
打击式教育就像一颗钉子钉在孩子的心上,伤口会随着时间慢慢愈合,但是钉子上的锈迹却永远存在。
而那些内心强大,眼中闪烁着耀眼光芒的孩子身后,肯定有着发自内心地鼓励、欣赏自己的孩子的父母。
就像德国著名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说的那样:孩子需要爱,特别是当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
而我也希望,每一个孩子,即使有一天当你退无可退,爸爸妈妈也会张开双手拥抱你。
* 图片来源:网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截图
本文由「
黔新网 」 原创或整理后发布,欢迎分享和转发。
原文地址:
https://www.qianxinnet.com/kejijiaoyu/19396.html 发布于
2020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