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方:拓展死亡叙事与认知基线,让死亡变得“温暖”

0e07434804204acb8c6be700b64f7d4f

3月26日,2023第五届北京大学清明论坛在北京大学会议中心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死亡是温暖的”,旨在从多学科、多视野、跨领域诠释死亡的温度和诗意,解读死亡背后的感动和思考,给学界、业者和社会大众以启示。

知名医学人文学者、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王一方解读,“温暖”离世,即“温暖的死亡”,是一种人类共同诉求。“温暖”是一种体感和类感受,它不完全是个体的,是一种氛围。是一种心灵的感受,同时又是灵性的安放,不完全是身体、心理、社会的,还有更高层面的东西,这是符合安宁疗护讲的“全人医学”的概念。

“温暖的死亡”内涵从语义学上讲包含了愉悦、尊严、安适,反面就是我们经常作为刻板印象的冷漠、孤独、绝望。温暖的医学人文和殡葬人文像涓涓细流、霏霏细雨滋润社会以及职业服务,而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是我们的职业信念、价值追求、道德惯性,以及文化熏陶。它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意志和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温暖”是一种生命的表征,其次是一种服务标准,也是内在感受,更多要借助文学、哲学意象。它是生命叙事的基调,是疼痛、痛苦、苦难的拮抗剂,是舒缓医疗、美感丧葬的良方,所以这个里面我们过去叫安全、安康,现在讲安宁、安详以及安顿。所以温暖以及温顺,是医患、殡葬各方缔结情感共同体的前提。

另一方面,死亡不是一个点,它是一条线甚至是一个面,有深厚的内涵,包括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以及最后的社会学死亡期。“温暖的死亡”具有强烈的世俗特征,是最质朴的生命感受,是医疗-殡葬服务业的软实力和巧实力,是一个高端服务业的体现。我们可以把温暖的境遇融入到每一个时期。

d3b10a794f7943f893d9a6a41d61ce6f

死亡何以“温暖”?我们可通过死亡叙事从医学到殡葬的拓展,在各个阶段改变死亡认知的基线,发现围死亡境遇中的诗意与禅意,这就是“温暖”的突破口:

濒死不再是奔赴黄泉,遁入十八层地狱,而是化蝶遇仙,驾鹤西行,遽归道山,寄情桃花源。

临床死亡不再是因病抢救无效,怨由心生,伤医毁院,而是向死而医,弦断情殇,患者的痛苦解脱不再受苦了,医者尽力用心也没有遗憾了。

生物学死亡不再是一杯黄土,一缕青烟,而是长眠大地,升腾成仙,苍天落泪,皓月当空,彩虹满天。

社会学死亡不再是人去楼空,万般无奈,而是遣悲怀,寄哀思,尊逝礼葬,追思慎远,故人难忘。

王一方呼吁,我们要让冰冷的死亡变成一个“温暖”的死亡,意外死亡变成意料中的死亡,排斥抗拒死亡变成欣然接纳死亡,恐惧、焦虑包裹的死亡变成从容、尊严、豁达的死亡,草率、遗憾多多的死亡变成有准备的死亡和有准备的殡葬。做好准备,才能够真正改变死亡观感体验,让它真正温暖起来。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周亦川

话题:
No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