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钟:用传统文化价值观推动健康知识传播

整理 / 周亦川 编辑 / 袁月

一个人追求健康的动力究竟是什么?在中国医师协会人文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委,总干事袁钟博士看来,做好健康传播,要考虑到国家传统文化思维对民众的影响。

和睦家诊所曾有一名外国专家向袁钟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美国做手术只需要找患者一个人签字,但在中国却非常麻烦,需要把患者的家属找来一起谈话签字?袁钟回答,这就是传统文化的影响,因为在外国人眼里,自己幸福就是幸福,而中国人要求全家幸福,自己才会幸福。

想让我们关心管理自我健康,这往往很难,更不用说关注全国、全球的健康状况,这时通过家庭健康入手,往往获得不一样的效果。袁钟博士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得知女儿怀孕消息的第一天就把烟戒了。在他看来,吸烟给自己带来了动脉硬化、肺癌风险无所谓,但不能让孙辈呼吸到被污染的空气。他相信很多人戒烟的动力也是如此。

由此可见,家庭往往是我国民众做事情最大的内生动力,那么,健康传播也要利用好这一点。我们在做健康宣传的时候,一方面要警示大家,疾病和不健康行为对身体的损害,另一方面更要强调疾病对家庭的影响。很多医生谈到从医的动机,也是为了家庭,特别是孩子的健康,就是这个道理。

从民众对“安乐死”的考虑也印证了这一点。很多人看到欧洲有安乐死,觉得中国也应该有。其实不然,安乐死需要患者“自愿”写申请书,再由医生执行。但在中国,一名中国老人也许并不想死,但也许家人一个鄙视,或者因为各种因素对老人愁容满面后,老人就有了想死的念头,这并不是“自愿”,而是对家庭文化的考虑——西方文化中安乐死是自己的事情,而我们却是全家的事情。

受传统文化影响,自上而下我们的民众都非常关注把这辈子活好。广泛普及的广场舞以及其他大量的健康运动都在朴素地表达这一愿望。老百姓的健康动力非常强,我们要把这一点有效利用起来。

追求健康的同时,我们做好健康传播更要提高民众的科学健康素养。我们的手机里面最多的是健康知识,同时最不可靠的也是健康知识,容易被一些别有动机的人所利用。很多所谓的大师和专家的保健内容已经转移到了新媒体上。

因此,做到健康知识的辨别,就需要同行评议,也需要我们提高科学健康素养。而在需要提高健康素养的民众中,农村底层老百姓的健康问题更值得大众传媒关注。目前的健康知识大多来自于国外,做好健康科普,要做好疾病的预防意识,也要做好中西结合。在西医看来,一个人是否健康要看血管、肌肉、骨骼、细胞等等;但在中医看来,要结合春夏秋冬四季、要结合人的情绪,放到不同环境中思考。上世纪70年代有国外医学专家指出,医生看一个人要从生物学模式转到生物学和社会学模式,那么,我们利用中医的思考方式就非常有价值。

当前社会,我们总说一个人思想出了问题、健康出了问题,或者是孩子出了问题,其实就是精神秩序的问题。一项调查发现,当前卖得最多的药是抗抑郁药,这就是精神秩序乱的表现——未来难以预测,思维恐慌焦虑。我们在关注个人健康的同时,更要关注家庭的健康,家庭解体等等,都会对整个人体健康造成不好的影响,因此家庭健康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

袁钟博士指出,我国传统文化在这一方面很有优势,可以有效解决各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已经基本解决了物质贫困的问题,又面临着精神贫困极其严重的问题,那么传统文化就是解决精神贫困的利器。新时代的健康传播者要把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渗透进来,而不是单纯利用冷漠的文字,这样的传播就非常有价值,让健康真正“传”起来。

来源:搜狐健康

话题:
No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