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贵州各领域重大事件,零时差见证金黔大地新变革

当前位置:黔新网 » 文旅 » 文章正文

家门口的生意经 全域旅游为花溪带来人气更带来商机

所属分类: 文旅   2019年07月05日   文章来源:贵州日报

早起买菜做饭、接待客人、看管茶园……家住贵阳花溪久安的周家二嫂现在每天都过得很充实。

“多亏这几年花溪大力发展旅游,不然我们也不会有今天。”每当有人对自己如今的生活表现出羡慕之意,周家二嫂便会由衷地发出感叹。

花溪久安在上世纪90年代是有名的“煤乡”,当地老百姓终日靠挖煤为生,不仅没有实现致富梦,生活环境还每况愈下。

生于此长于此的姚麟忆清楚记得,“那时一出门,就看到黑漆漆的煤和脏兮兮的环境。”

2010年,国家实施关停小煤窑政策后,久安也随之结束了依赖挖煤挣温饱的历史。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煤山,久安村民不得不选择外出打工,煤山也日渐变成荒山。

不过,现在的久安情况大不同。

笔直的水泥路直通村民家,环顾四周,满眼的郁郁葱葱,深吸一口气,空气中飘来的茶香,统统都让人感觉心旷神怡。远处三层楼高的农家院落里,翠烟袅袅,主人家正在为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忙活着。

“这都是托了花溪旅游的福。”久安村民冯永应现在的身份是茶庄庄主,依托80余亩茶园,年净利润20余万元,在政府“茶旅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下,他正在努力打造从种植、生产、销售到乡村旅游一条龙的经营模式。

“久安的茶旅游,是这两年比较火的一条线路。”据花溪区政府有关人士透露,在关停了久安煤场后,久安的古茶树遂渐成了久安的新名片。经过精心培育、打造,久安产的“绿宝石”茶远销到加拿大、美国、德国等国家,当地村民也因此有了新的收入来源。

为进一步提质增收、带动就业,让村民就近致富,借助花溪打造国家全域旅游先行示范区的契机,久安的农旅生态游油然而生。种茶之余,当地的农家乐也渐成气候,问询而至的游客为久安增添了人气更增添了财气。

像久安这样,因花溪全域旅游让当地百姓在家门口做起生意实现增收的点不少,除了成名较早的青岩猪脚,这两年,久安茶、马铃西瓜、黔陶野生菌、麦坪布朗李等,都渐已成为新的花溪名片、地域符号。

“农旅结合,除了是从优化产品供给、丰富花溪旅游品种的角度考虑,更多的还是从扶贫的立场出发,要让当地百姓在旅游发展中收获‘产业红利’”,花溪区政府有关人士告诉笔者,在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中,花溪区不断加快旅游扶贫,让“主人”富起来。

主要做法包括,把全域旅游创建与美丽乡村、脱贫攻坚结合起来,以“溪南十锦”项目为载体,总投资4.5亿元,带动两乡一镇、13个村寨、2万余人就业,带动了沿线乡村振兴。部分农民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全区37个村寨将乡村旅游作为主导产业。久安“黑转绿”成为贵州乡村旅游脱贫致富的典范,被中央电视台多次报道。

与此同时,花溪还持续优化全域,让“客人”记住乡愁。按照“园区高端化、市区园林化、农村特色化、景区生态化”要求,有序推进“千园之城·百园之区”建设,建成各类公园100个,森林覆盖率达49.6%;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整治,水环境优良率达100%,空气优良率达95%以上,绿水青山成为最美丽的风景线。

如今,花溪区精心打造的青岩-黔陶-高坡“溪南十锦”乡村旅游示范带,每天游客络绎不绝,山王庙“农夫果园”、达夯果园等都市农业观光园和黔陶、久安茶旅融合示范园区,同样也是持续人山人海的热闹场景。

有统计显示,2018年,花溪区旅游收入370.87亿元、同比增长38.3%,接待游客3739.61万人次、同比增长27.69%。旅游业增加值约占全区生产总值的16.2%,旅游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22.1%,旅游对就业的贡献率达20.08%,旅游业已经成为花溪区战略性支柱产业。

成果喜人,但“林中有菌香,土中有葱香,田中有稻香,山上有茶香”的花溪并未就此停歇。

坚持旅游效益最大化,以旅游产业带动增收致富为目标,花溪仍在努力构建“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实现由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新跨越,努力把花溪建成全省旅游集散地、全国旅游目的地乃至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  

责编: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