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官赐福》到《吉星高照》,影视剧改名背后的玄学

搜狐娱乐专稿(庄自修/文)

最近多部电视剧因为改名引发热议。

《与君歌》此前一直都叫《梦醒长安》,临播出时突然改名。网友关注度比较高的几部耽改剧,也都经历了改名,《天官赐福》改为《吉星高照》,《默读》改为《深渊》,《杀破狼》改为《烽火流金》,《撒野》改为《左肩有你》等。

看完不禁有人疑惑,明明原著小说挺有名,名字也好听,为什么要改名呢?最关键的是,有的剧名改得还不如原名。

搜狐娱乐从多位业内人士处了解到,影视剧改名不外乎两点原因:电视剧环境问题或市场原因。

前者要求很简单,积极向上正能量,无妖、不渲染封建糟粕。

市场原因则复杂得多,蹭热点、赶潮流、书剧分离或规避风险,最离奇的是,有的人请人算过之后,觉得原名不吉利就直接改,“改名加上坐镇,一集收费2000多元呢”。

Part 1 影视剧改名渐成常态

近期,多部电视剧因为改名引发关注。

《天官赐福》疑似改名为《吉星高照》,路透照中,主演们身穿的白色t恤上统一带着一个“吉”字,似乎坐实了这个名字。

对于这个新名字,网友们吐槽多于喜欢,直言“土”。

有人说听起来像是一个无脑喜剧,“还不如叫春光灿烂太子爷呢”,书粉更难接受,因为“天官赐福,百无禁忌”这句话对她们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

《杀破狼》改名为《烽火流金》,同样没逃脱掉网友的吐槽。

“这个名字听起来像是抗日神剧”,“如果不知道是这剧,我都不会点进去看的难听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不管是已播还是待播的耽改剧,十有八九都改名了,如《魔道祖师》改名《陈情令》,《天涯客》改名《山河令》《默读》改名《深渊》,《少年行》改名《夜燕白》,《撒野》改名《左肩有你》,《嚣张》改名《隅我同行》,《二哈和他的白猫师尊》改名《皓衣行》。

看完有人发出疑问:是有规定耽改剧必须改名吗?

这个疑问无从求证,但可以肯定的是,改剧名并非耽改剧的专属动作,其他类型的剧都有这样的例子,甚至,频繁改剧名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如成毅主演的《梦醒长安》,此前一直在以这个剧名做宣传,临近播出突然改名为《与君歌》;《上阳赋》一开始叫《帝王业》,后来改名为《江山故人》;《青簪行》原名《簪中录》;《心跳源计划》有多个别名:《致命邂逅》《掮客》《遇见阳光遇见你》;《有翡》原名《有匪》;《司藤》原名《半妖司藤》;《亲爱的,热爱的》原名《蜜汁炖鱿鱼》等等。

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

对于电视剧改名一事,大家共同的疑惑点在于,有些剧原来的名字明明很好听,为什么要改?有的IP改编的影视剧,书粉数量庞大,用原名不是更容易为剧引流么,又为什么要改呢?

Part 2 电视剧频繁改名为哪般?

了解之后发现,电视剧频繁改名的原因不外乎两点——要么是电视剧环境问题,要么是市场原因。

1、电视剧环境问题——要正能量、无敏感词、不渲染封建糟粕

说到改名,圈内流传很多相关的传闻。

网传古装剧片名中不宜出现“帝”“妃”等字眼,所以前几年流行的xx帝,xx妃之类的,如今很少出现。

也确实能找到相关佐证,比如《白发王妃》改为了《白发》,《帝王业》改为《上阳赋》,《扶摇皇后》改为了《扶摇》,《凰权弈天下》改为了《天盛长歌》等等。

“听说虚构的、不符合历史的影视剧,不能再用像《甄嬛传》《如懿传》中的那个‘传’字。”制片人崔纯特透露,“今年献礼剧作品不能用非常红色、非常正统的名字,比如今年学习‘红船精神’,有个剧原本叫《红船》,后来改为了《中流击水》。”

此外,剧名要正能量、不能有妖、不能有敏感词、不可渲染封建糟粕等要求,似乎已经成为业内共识。

所以当《半妖司藤》改为《司藤》,《孤城闭》改为《清平乐》,《有匪》改为《有翡》,《掌中之物》改为《阳光之下》,《魔道祖师》改为《陈情令》,《悲伤逆流成河》改为《流淌的美好时光》时,大家都不用问为什么,答案了然于心。

“以前有一部戏叫《查岗》,就是讲夫妻之间的这种查岗,听说就让改名字,说夫妻之间有什么可查的,你这剧播了,岂不是要带动夫妻之间查岗吗?后来这部剧就改为了《夫妻密码》。”制片人谢晓虎笑说,“还有一个民国戏叫《东方霸主》,对方问,谁是东方霸主?后来剧就改名为《江湖往事》。”

除了符合上述要求,电视剧在内容创作上也要与政策法规思想统一。

孙俪主演的电视剧《卖房子的女人》,播出的时候改名为《安家》,据业内人透露,之所以改名,是因为一开始的剧名不符合政策思想,国家三令五申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赵薇主演的《学区房》本来说是要下半年开播,如今却悄无声息,有网友就猜测,可能与此前的“学区房”调控政策,以及义务教育阶段“双减”政策有关。如果此传闻属实,那这部剧播出时大概率也得改名了。

2、市场原因——书剧分离、赶潮流、规避风险。

相比电视剧环境问题,因为市场原因改名的情况更多,原因也更复杂。

如《梦醒长安》突然改名为《与君歌》,一位影视剧宣传就透露,是因为制片方看了微博舆情之后,发现原著粉丝不太喜欢这个剧,所以决定改名。

这样的说法似乎不无道理。IP改编盛起的那几年,影视化之后作品改名的情况比较少,因为之所以改编IP,很多制作者的初衷就是看中了原来IP的巨大粉丝流量,用原小说的名字可以给剧很好的引流。但如今之所以想“书剧分离”,是因为不少IP改编剧改得一塌糊涂,让书粉很失望,书粉的不满意,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普通观众对于改编剧的口碑评分。权衡利弊之后,改名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毕竟改完名之后,大家就都要独立行走,书粉不能对剧指手画脚,剧不再占据小说广场,纷争也会少一些。

“当然,也有可能是请人算过之后,觉得改名比较好。”上述影视剧宣传调侃道。

这样的例子在业内似乎不少。“有人曾说七个字、五个字、三个字的剧名能火,偶数的不能火,有的制片人一听,就改名了;有的人则觉得自己的剧一路拍过来都很坎坷,想着把剧名改一改,改改运气;还有人直接找人算,算好了,说哪个好就用哪个。”制片人崔纯特透露,“还有人拍戏专门找人做法,开机仪式怎么搞、青龙白虎的摆放方向、哪个方向跺三脚,或者属鸡属狗不能来现场之类,都有讲究,一集收2000多元呢。”

赶潮流,应该也是不少剧改名的一大原因。比如当《甄嬛传》火了之后,之后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传”,如《如懿传》《芈月传》《芸汐传》《楚乔传》《女医明妃传》等等。

《伪装者》热播之后,谍战影视剧起名也喜欢带“者”,如《脱身者》(后改名为《脱身》)、《叛逆者》《革命者》等。

都说剧名带“令”的比较容易火,如《陈情令》和《山河令》,播出后演员资源都飞升了。

而不被看好的则是“行”,《骊歌行》《长歌行》《青簪行》《皓衣行》《雪中悍刀行》等,网友调侃:“感觉剧名带行的都不行,不是扑了就是播不了,也太不吉利了,建议改名,说不定改名后就能播了。”

不过这样的说法可能就跟剧组开机拜神一样,图个吉利而已,并没有什么根据,毕竟《玉昭令》同样带“令”,播得也不怎么样,豆瓣评分4.4。

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改名原因。

有的剧积压了好几年,如果用原来的名字播出,观众一听名字是积压剧可能就不想看,换个名字当新剧播;有的演员或主创因为负面新闻引发争议,电视剧改个名规避风险;有的IP改编剧,原来的名字过于直白简短,容易重名,改个名字做区分。

“还有一种是,网络平台买了你的剧,觉得你的剧名太土、没有网感、热度不够,就会建议改个名字。”制片人崔纯特说,“电视剧改名有个观点跟欣赏画一样,凡是看不懂的,都是艺术。”

所以这些年诞生了很多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电视剧名。如《人生若如初相见》《一碗咖啡大蒜香》《那片星空那片海》《香蜜沉沉烬如霜》《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山月不知心底事》《不负如来不负卿》等。

不看剧情简介,你永远都不知道它是个什么剧,而看了剧情简介,你也不清楚剧名到底和内容有什么关系。

Part 3改名如改命?不!主要看内容

对于电视剧频繁改名的现象,几位业内人士都表示司空见惯。

“像有的作品创作剧本时的名字不符合最后播出时的宣发需要,就很有必要改名字。”影视剧宣传琳达说,“剧名也跟人名一样,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风格,所以贴合市场需求的改名,一定程度上对剧也有一定的助益。”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于谦前段时间主演的青春校园电影原名叫《我们最好的时光》,听起来不知所以然,“后来换了宣发团队,改了名字叫《老师·好》,指向性非常明确,所以爆了,票房三亿多。”

“孙俪之前有个剧原名叫《大义秦商》,听起来非常像是央视一套会播的剧,后来改为《那年花开月正圆》,虽然剧名和内容没啥关系,但最起码听起来年轻化多了,想必也因此吸引了很多年轻观众。”制片人崔纯特说。

好名字对于影视剧的助益毋庸置疑,但指望通过改名来改命,显然不现实。

“原来的剧名都非常干脆利落,很贴题,基本上一看剧名就知道讲什么内容,如今很多剧的剧名都非常虚头巴脑。”制片人谢晓虎直言。

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谢晓虎认为有多方面原因,一方面在于,从前电视剧基本上90%卖给电视台,10%卖给网站,所以剧名都很贴合现实,如今这种情况颠倒,为了更符合年轻受众的审美,有所谓的“网感”,加上影视剧前几年深受网文IP名的影响,所以剧名朝着优美、忧伤、似是而非的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在于,“从前几千万就可以拍一部剧,如今投资动辄上亿,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多戏都死掉了,所以做一部戏不容易,再加上影视行业的门槛比较低,很多初中都没毕业的人就过来当制片人了,所以就比较神神叨叨。”

对于因为上述原因而改名的做法,谢晓虎非常不赞同,“一部剧从剧本、导演、演员再到后期,多个工种几百个人努力才创作出这么一个作品,哪能是改个名字就能播火的?”

制片人崔纯特也认为,改名至多是锦上添花,不可能逆天改命。

他拿《我在他乡挺好的》和《北辙南辕》举例说明,同样是讲述女性群体,为何一个被说悬浮,一个却得到观众的共鸣,“《我在他乡挺好的》把细节做得非常扎实,任素汐说自己晚上不能跟朋友一起去喝酒,因为她住在燕郊,晚了就没换乘的车了,以及住在燕郊的人遇到北京重大节日或疫情,进京检查要堵两三个小时之类,这些细节,北漂过的人都会有共鸣。”

“扎实的剧本、演员精湛的表演、导演独特的视角、精彩的剪辑,这是能够把握一部戏的一个命的东西,并不是说改个怎么牛逼的名字就行了,就像不是你起个厉害的名字,就能读清华北大一样的道理。”

编剧余飞曾评价过市面上那些又长又绕的剧名,他直言,这些剧取这样的名字并不是想让观众看懂它讲什么,而是传达一种“我是这种类型剧”的气质,之所以不在剧名中直接总结剧的独特内容和价值观,“因为它没有”。

从前一部剧靠IP、靠流量明星、靠知名导演、靠大投资,就是不靠好的剧本,如今又想通过改名来改命,也许就如余飞所言,“内容苍白无力,才会在标题上想要标新立异。”

话题:
No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