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花茂村:精准扶贫与环境治理并重,打造乡村振兴新范本

近日,“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100”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办。会上发布了近三年全球101个旅游减贫案例,其中9个与贵州相关,分别是:

六盘水市水城县海坪村:“六业并举”开创易地扶贫搬迁“海坪模式”;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推民族村寨脱贫;

遵义市花茂村:精准扶贫与环境治理并重,乡村振兴新范本;

安顺:“塘约经验”新时代农村改革典范;

黔西南纳孔村:产业融合与民俗文化融合;

万达集团“包县”帮扶项目:企业通过全要素投入推动可持续脱贫;

杭州萧山:对口帮扶贵州从江,协作旅游扶贫;

世界银行:保护传承贵州自然与文化遗产,促进脱贫致富;

同程旅游:助力“梵天净土、桃源铜仁”品牌升级。

即日起,天眼新闻客户端将一一剖析9个案例。今日推出遵义市花茂村:精准扶贫与环境治理并重,乡村振兴新范本。

- 遵义市花茂村 -

精准扶贫与环境治理并重

打造乡村振兴新范本

曾几何时,花茂村还是一个籍籍无名的贫困村,高峰时期有3000多人在外务工讨生活。核心景点分散,缺乏联动性;核心区有旅游业,但带动效益不足;农产业态丰盛,但产业缺乏融合等问题困扰着花茂。

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花茂村开始多方发力——

立足产业兴旺,实施产业富民工程。引进山东寿光九丰、天津枫桦等公司到村种植蔬菜1000亩,带动周边农户种植蔬菜5000亩;发展精品水果和生态传统农业1000亩、苗林1000亩、刺梨2500亩、25度以上坡耕地经济林3000亩;2017年植被恢复种植花椒134亩、脆红李1450亩、林下养殖乌骨鸡5000羽、公路沿线产业结构调整700亩、辣椒种植1200亩。培育乡村旅馆50余家,特色农家乐18家,电商10余户,特色产品店28家,陶艺作坊3家。

立足生态宜居,绘就美丽乡村画卷。对花茂村发展作了统一规划,从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文化挖掘、便民服务、管理优化五个方面全力提升宜居环境。修建旅游主干道、旅游栈道、旅游步道、特色街道各1条,旅游次干道4条;共完成旅游环线基础工程16公里,垃圾池建设60立方米;种植花草700余亩,种植绿化树木计6000余亩,完善了水、电、路、通讯、民居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

立足乡土文化,铸就美丽乡村灵魂。致力于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和当地传统文化,建成了苟坝会议陈列馆、纪念广场,打造了陶艺一条街,创建特色陶艺吧、根雕艺术中心、古法造纸特色商品馆、匠心园商业街,开发各种体验互动项目10余种。同时保留了该村的民风民俗,让游客融入乡村,体验乡村生活,感受纯朴民风。

花茂街景

终于,花茂村一跃成为贵州乡村振兴的范本,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依托建设美丽乡村,花茂村解决当地群众就业600余人,带动贫困人口就业56人,实现民居改造率100%、庭院整治率100%。

通过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农村专业合作社等,走“公司+农户+合作社+协会”等模式,把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变成旅游新业态,积极探索美丽乡村建设的模式和机制,走出了一条有特色、可借鉴,统一性与个性化兼具的美丽乡村探索之路,“美丽乡村”建设的“花茂路径”因此在全省推广。

花茂湿地驿站

花茂村将自身经验总结为三个方面——

完善基础设施是前提。通过“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按照“1+5+5”模式突出“五好工程”,打造花茂白泥新农村升级版,成为让游客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寻得见乡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找准产业支撑是关键。把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变成旅游新业态,将城市的需求和资源、农村的生态和产业、文化等资源集聚起来,实现资源和产业的融合,形成农村经济多元化,吸引游客走进来,让百姓富起来。

带动群众致富是宗旨。通过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走“公司+农户+合作社+协会”等模式,把当地有文化、懂经营的党员或群众纳入合作社重要成员,完善合作社相关章程,合理利用资源,统筹谋划,抱团发展。通过开办乡村旅馆、农家乐,开发特色文创产品、发展现代农业等方式,带动当地群众共同富裕。

花茂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清 整理

图 遵义市文体旅游局

话题:
No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