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螺制作 传统技艺的传承

拿着手中的木头,柴刀,坐着凳子,班鹏俊这一坐就是两个多小时,不仅要有耐心,还得细心,因为一不小心就会“挂彩”……

“2020‘九洲同播’杯贵州‘天眼新闻’短视频大赛”中,视频《传统的陀螺制作过程,传承民族文化》引起了大家的关注,都市新闻记者带你走进视频,看看传统陀螺制作过程,了解陀螺传承者背后的故事。

今年,62岁的班鹏俊,是陀螺制作传授者。

“小时候的玩具是陀螺,农村小孩子的玩具都是父辈亲手制作。”班鹏俊说,父亲去世得早,陀螺是他对老一辈的思念信物。

“每年春节都会亲手为两个孩子制作陀螺,把老一辈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爱延续到自己孩子身上。”班鹏俊向记者介绍:陀螺使用的材料为青岗树,制作过程耗时约2个多小时。

“没有设计图纸,全凭记忆打造。”班鹏俊说,这对制造者用刀能力考验极大,尤其在陀螺成型之后的打磨过程需要耐心与技术,此过程需要手脚并用,也是最容易受伤的过程,一不小心就会伤到“挂彩”。

就是这样一种传统的制作工艺,只能一辈又一辈的言传身教,但这种传承文化依然在延续。

经都市新闻记者采访得知,视频的拍摄者叫班殿星,是黔南长顺人,是一名业余摄影师。他所拍摄的视频中主人公班鹏俊就是他的父亲。

“视频中受伤青年,是我表弟。另一名男青年,是我侄子,是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大四学生,他们都是陀螺制作传承者。”谈起拍摄这段视频,作者班殿星向都市新闻记者介绍,小时候,在长顺县摆所镇一个小农村长大,那时候科技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交通不便,没有手机,电视也都还是黑白电视,农村人基本上都是靠自己的手艺为孩子制作玩具。

“当然,陀螺也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玩具,还只有在春节期间才得到,”班殿星说,往往春节时,伴随浓烈的春节氛围,小伙伴们争相比较谁的陀螺更好看、更能旋转,那时候的小伙伴更加团结,这段儿时的回忆显得尤为特殊。

“20年过去了,现在的孩子都是人手一机,已经完全不认识这种“古老”的玩具了。”对此,为了保留儿时童年里最美好的回忆,记录这种即将消失的传统手工艺技术,班殿星找到农村老一辈,从取材到制作及使用做了详细记录,希望通过2020‘九洲同播’杯贵州‘天眼新闻’短视频大赛”,力争发扬和传播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

话题:
No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