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接二连三” 贵州山地成为“聚宝盆”

产业,是乡村发展的新动能。

近日,记者从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获悉了一组数据:茶叶700万亩、食用菌54.41亿棒、蔬菜1900.3万亩、中药材728.39万亩、刺梨200.5万亩……

贵州的农业,在产业革命的推动下不断迭代升级,逐步实现“接二连三”,延出附加值,催生新业态。

花溪区高坡乡梯田 本网记者 吴蔚 摄

多项产业规模全国第一

12月末,秋茶采摘早已结束,湄潭县60万亩茶园进入了管护及病虫防治管理的关键时节。近几日,茶农们在茶园里忙着开沟、修枝、施肥。

“冬季的茶园管护,是保证来年春茶优质高产的重要环节。”贵州琦福苑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叶章涛介绍,公司每年都会开展有关茶园管护的指导培训。

叶章涛见证了湄潭县茶产业的发展。

8年前,湄潭县农业呈现“南烟北茶”格局,南部乡镇的百姓对于种茶很陌生。叶章涛在湄潭县南部的高台镇流转了700多亩荒山,从福建武夷山引入了金牡丹、金观音、丹桂等高香型茶树品种,引导村民们种植。

如今,湄潭县南部高台等乡镇已成为全国高香型茶最集中的区域。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几亩“小茶园”,每年户均纯收入十多万元。

湄潭县高台镇茶山 本网记者 吴蔚 摄

  一片小小的茶叶,在湄潭县推进“四化”发展中开始扮演重要角色。湄潭县已有茶叶生产、加工、营销企业及加工大户700余家,年加工能力10万吨以上。

此外,众多茶企也以“百花齐放”之势主动融入旅游市场,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向游客“出卖茶园风景和清新的空气”。湄潭翠芽27°景区、中国茶海景区、建设了田家沟、七彩部落等乡村旅游休闲聚集区,每年都会吸引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700万亩,是贵州省茶园的总面积,位居全国第一。除茶产业外,贵州其余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取得明显进展,辣椒、李子、刺梨、蓝莓产业规模也均居全国第一;猕猴桃、薏仁、太子参等产业规模进入全国前三;蔬菜、食用菌、火龙果等产业规模进入全国第一梯队,各地以“农”为特色,凭借“乡愁”定位及与周边景区的业态互补,助力农村增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十二产业,给乡村带来无限希望。

林下还有更多发展路径

据贵州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近十年,贵州省林地面积增加了24.44%。

与此同时,林药、林菌、林菜、林禽、林蜂等林下经济风生水起。

“今年,上塘镇朱家山森林里的小蜜蜂们都可以安稳繁殖和过冬。”上塘镇永爱村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张晓慧说,黄平县上塘镇可谓是“甜蜜谷”,有椴树、漆树、五味子等大宗蜜源植物开花流蜜。

2018年5月,张晓慧开始带领村民们发展林下养蜂。为保证蜂群的繁殖和多种蜜蜂产品的生产,合作社还陆续流转了1000多亩荒山和林地,用于种植马鞭草等各类花卉。

如今,合作社养殖中华蜂的规模也从2018年的1000余箱发展到现在6000多箱,直接带动当地365户、1268人致富增收。

黄平县上塘镇,养蜂技术人员查看蜂脾情况

  张晓慧的规划中,“甜蜜谷”不仅只卖蜂蜜。尝试做“我在苗疆有桶蜂”的众筹互动模式,即游客花费3000元认领一箱蜂,每年可得到20斤土蜂蜜。认领者可在适当的季节前来赏花、采蜜。

未来,张晓慧还计划有蜂蜜面膜、蜂蜡、蜂蜜保健品、蜂蜜美容护肤品等的开发与生产。

绿色林地正变为“金色宝地”。截至目前,贵州已经完成特色林业产业基地建设254.77万亩,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达2774万亩、产值555亿元。

今年7月,贵州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省林下经济利用面积新增1000万亩(总规模达3200万亩以上),全产业链年总产值达1000亿元以上;到2030年,林下经济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体系更加健全。

——这一文件的出台,标志着贵州林下经济开始从地方探索到省级统筹、从松散无序到规范有序、从追求短期效益到谋划长远发展。

林下经济,为未来探路新的可能。

农民共享产品出山红利

“皂角米加水浸泡,再加热后味道香糯润口,是广式糖水中一味常见用料。”织金县皂角产业商会会长谢伟介绍,广东、福建、台湾等地,乃至东南亚各国的皂角精,都源于织金县猫场镇。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织金县域内就有上百株的古皂角树。一位李姓村民南下做生意,尝试带去百来斤皂角籽前往市场推销,很快就被广州商人抢购一空——这无意间撕开了织金皂角加工产业链条的口子。

皂角加工厂吸纳周边百姓前来务工 本网记者 杨昌鼎 摄

  以猫场镇为核心,加工皂角精的小企业、小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年加工销售皂角精1000余吨,占全国市场份额90%以上。

当地也随之形成了一套完整而默契的加工链:加工厂负责统一煮透、发泡皂角籽,免费分发给当地农户,由家家户户分头完成加工环节中最麻烦最耗时的剥皮工序。

“剥皂角精,我剥了20多年。”年近60岁的村民围裙上有两个口袋,一个装着未剥过的皂角米,一个装着剥好的皂角精,“每天都能剥个4、5斤,剥一斤能挣7元的劳务费。”

织金县猫场镇镇长陈运兴告诉记者,当地百姓不论是前往市镇赶集,还是田间劳作休憩,抑或到邻家串门,他们剥皂角精的手都没停过,“‘全国最大皂角精集散地’的美誉就是全靠当地百姓‘剥’来的。”

“一株皂角浑身是宝。”谢伟说,织金县不仅积极研发皂角精、皂角刺药用产品、皂角粉、皂角洗涤用品、皂角口服液等多元化系列产品,在皂角盆景观赏、绿化美化等方面也不断发力。

贵州的农业现代化,不断优化着生产经营组织方式,不断完善市场主体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为基础,因地制宜推行“合作社+家庭农场”“合作社+小农户”“家庭农场+小农户”等利益联结发展模式,保底分红、劳务收入、资产收益、二次分配等方式,农民们分享到了更多产业增值收益。

利益联结,让百姓收获更多幸福。

       来源:多彩贵州网

话题:
No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