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内摄像头 国情显微镜

[搜狐汽车·黑客] 特斯拉又火了,这次是因为车内摄像头。

特斯拉CEO马斯克近期透露,Model 3在车内搭载了一颗常年未使用的摄像头。在未来,当特斯拉开启Autopilot系统时,将会启用这颗摄像头来监测驾驶员状态,进行疲劳预警等功能。同时,这颗摄像头还可以用作在自动驾驶出租车中,来监控乘客是否对车内造成破坏。

消息一出,引发轩然大波。不少外国网友纷纷认为,车内的摄像头会严重伤害他们的隐私,虽然特斯拉Model 3用户手册上给出的说明是“该摄像头目前尚未激活,但随着软件更新换代,该摄像头将会用于Model 3的未来新功能中”。

与大洋彼岸不同,国内在驾驶舱智能设备方面步子迈得更大一些。很多车企的新车型都搭载了车内摄像头,这已经变成了很常见的配置。一些车型上,车内不光搭载了摄像头,还会对车主进行全天候的疲劳监测。

当然,配置还是相似的配置,但中外车主对其反应则截然不同。一颗车内摄像头的开或关,不仅是车企在“便利”与“隐私”两方面做出的权衡,也是中外不同文化的展现窗口,堪称“国情显微镜”。

不同文化对触碰隐私的包容度,最终会决定车企推出科技配置的速度。

[·西方:触碰隐私即是罪]

车内摄像头,本质上是汽车进一步发展的必然产物,因为对车主来说太便利了。

在普通车企的车机系统内,摄像头目前只承担着很少的功能,比如说监测司机的疲劳状态,给出疲劳提醒;或者进行面部识别认证车主的ID,为车主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视频音频服务。

在未来,车内摄像头会被赋予更多意义,那就是可以监测车内的活动,来让车辆做出相应的改变。这种逻辑其实是从立体为乘员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也就是从一块车机屏幕的二维空间,进化为了车机屏幕与空间实体的三维空间。

当然,不断进化的功能,也带来了隐私上的争议。“隐私”这一概念最早就来自于西方,从一些做法上来看,西方对于个人隐私是非常重视的。车内搭载摄像头,对于西方人来说是侵犯其隐私的一种行为,因为摄像头所拍下的画面会让他们觉得不安。

比如早在多年前,有些国家的民众就反对汽车搭载行车记录仪。虽然记录仪在国内十分盛行,但是在很多欧美国家,对于行车记录仪态度都是很坚决的。大多数的国家都禁止使用行车记录仪,少数国家允许使用。

即使可以使用,也有很多的规定。有些国家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录制下来的资料不能被公开,而且也不能作为任何证据使用。

对于拍摄车外的摄像头都尚且如此的“严格”。对于车内摄像头,西方人更是避而远之。在特斯拉Model 3被曝出搭载了车内摄像头之后,一位国外网友在论坛里评价:“你不关心隐私,不代表别人不关心,这个功能是不合理的。”

关于车内摄像头,特斯拉并不是第一家正面遭遇这个问题的车企,国外车企推出这一功能一直步履维艰。之前宝马方面曾表示,车企明白驾驶员监测技术会引发隐私问题,因此宝马不会存储驾驶员监控的信息。

沃尔沃曾计划研发面向驾驶员使用的摄像头,沃尔沃汽车集团首席数字官拉菲克表示,这些摄像头可能在2019年内得到应用,但沃尔沃官方随后发表声明称,该公司2019年没有任何面向司机的摄像头或相关功能的计划。

同时,沃尔沃的摄像头也引发了国外公众对隐私侵犯的担忧。对此沃尔沃称,它将能够保持视频的匿名性,并不会把内容对外共享。

对于隐私不同的看法,也对中西方之间智能汽车发展的步伐产生了影响。在中国,由于大多数人们尚未形成清晰的隐私观念,车企推行智能汽车的步伐不断加速。

[·国内:部分隐私可让位于便利]

不知还有没有人记得,两年前百度李彦宏曾在公开场合说过的一番话:“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开放,也相对来说没那么敏感。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就愿意这么做。”

这句话在当时遭到了猛烈的口诛笔伐,人们纷纷谴责百度的“黑心”。但两年过后的今天,我们不难发现,这句话虽然尚待商榷,但有些事实却不容否定。

在国内,近些年车企纷纷推出了智能汽车。这些新车型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在车内搭载了摄像头。这些摄像头会在你上车的时候对你进行监控,来监测司机的疲劳状况,以便给出相应的预警。有些甚至可以进行虹膜扫描,确认车主的ID信息,以便推荐更为精准的视听内容。

不久前长安推出的UNI Life交互系统搭载的摄像头,可以实现检测到前排乘员接听电话时,系统自动降低多媒体音量;识别到前排乘员抽烟时,会根据车速适度开启对应车窗并打开空气净化系统;中控屏处于熄屏状态时,车主注视屏幕1秒就可以唤醒屏幕。

不仅仅是长安,包括蔚来、小鹏、长城在内的诸多车企,都赋予了摄像头更多的功能,来满足人们对于智能网联的需求。这一点在国外是不能想象的,毕竟,车内摄像头直对着车内会有隐私泄露的担忧。

摄像头只是汽车电子设备发展的一部分,近些年,车内的定位、视听记录等信息都会被实时上传到车企和互联网公司,这些公司可以按照数据来改进其算法。虽然这些数据的上传可能会对我们的隐私造成伤害,但人们更倾向于享受由此带来的便利。

这也就解释了,越来越多的车型搭载了摄像头上市,却没有引起丝毫的波动,人们会为了智能汽车的发展而喝彩。

[·智能网联时代 隐私边界难以把控]

从以上中外的不同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对隐私观的态度存在着不小的差异。而产生这些差异的根源就是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在西方,个人主义是西方国家价值观的核心。个人主义价值观以个人为中心,反对对个性的扼杀,以及对个人的侵犯;集体主义是我国价值观的核心,强调个人对集体的义务和责任,集体利益至上,在集体观念的长期影响下,中国人的隐私观自然和西方人产生迥异。

随着汽车步入智能网联时代,中西方平时难以关注的隐私问题,在智能网联时代会被进一步放大。中国与西方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情况,会随着人们对隐私的看法而不同。

不久的未来或许可以看到,我国车企推出的车内摄像头会随着算力的提升、随着识别技术的提升增加更多功能。例如可以识别车内乘员数量,自动调节悬架;或是通过车内乘员的一些奇怪举动,进行报警或求救;又或是可以仅仅根据车内乘员今天所着的服饰,为其提供更好的穿搭搭配。

在对隐私更为包容的国度,发展智能网联会有着先天的优势。人们让渡部分边缘隐私给车企与互联网企业,来换取更便捷的服务是一种常态,这也是中国智能汽车发展要快于西方国家的原因。

但这样的“包容”,随之而来也会产生一些问题,那就是商业利益会不断驱使企业获取更多的隐私权限。

以手机隐私生态为例,近些天小米新推出的MIUI 12系统,就曝光了很多APP私自获取后台隐私权限的情况。有些APP会获取定位权限,描绘机主的用户画像,有些APP会获取查看相册权限,来为机主推荐更精准的广告。

在未来的智能汽车发展中,这一情况势必会像手机一样频繁出现。此时,如何界定隐私与便利的边界,就成了一个急需面对的新课题。而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仍是政策与法规。车企收集数据无可厚非,但关键在于正确使用数据,并在监管层面加强对于数据隐私安全的保障。

科技的进步,最终会重塑人们的价值观与原则。既然人们能够接受手机上出现了前置摄像头,那么车内摄像头被接纳或许为期不远。当然,这也是科技的意义所在——摧毁一切,重塑一切。

话题:
No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