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治愈的关键点——话语权的回归

在我们的想象中,成为一个母亲,见证一个生命的诞生与成长,是一件无比神圣的事情;而刚生完孩子的妈妈,怀抱着可爱的婴儿,也一定是幸福无比的。

然而,实际生活往往并没有这么美好。所有我们看到的光鲜亮丽、幸福甜蜜背后,都曾经是一段咬着牙生扛过去的日子。

产后抑郁真的能被丈夫理解吗?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视频。

这番对话让我不由得想起前几年时间轰动上海滩的惨剧,一产妇因为难以忍受婆婆和丈夫的指责,愤而携五月大的婴儿跳楼。

大家都知道,刚刚经历十月怀胎生子的女性,身体虚弱又必须强撑着照顾孩子,自己的新思维与长辈的老传统总有冲突,是最容易出现产后抑郁,精神崩溃等问题。

这与产妇生育期间在家庭中话语权缺失不无关系。在中国传统家庭中,话语权的确立是与经济能力相关的,产妇在经历身份转变后,或多或少会在家庭生活中出现缺位,而这种话语权的失落感则会在孩子诞生后达到顶峰。

家庭中的其他人都将关注放在新生儿身上时,却忘记了产妇也在经历着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变。对于坐月子问题,大家更多热衷于如何护理和注意,却很少提及此过程中产妇心理的环境困境,特别是与旧观念冲突的问题。

在产妇坐月子期间,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养”,而忽略了怎么“想”。结构式家庭治疗流派的鼻祖米纽钦的重要理论之一就是:大的家庭系统是由不同子系统组成的,每一个系统都作为一个更大的系统的部分而存在,同时又包含更小的子系统。家庭边界就是这些子系统之间的心理界限。

家庭是传递爱的载体,从父母传给孩子,再由孩子向下传递。不过,家庭中居第一位的,不应是亲子关系,而是夫妻关系。

幸福的家庭大多遵循科学经营理念:家庭层级的核心是自己和配偶,次级才是自己的核心家庭与子女/双方父母/兄弟姐妹的家庭。

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在有公婆、夫妻和孩子的“三世同堂”的家庭中,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

而作为女性,无论是单身,还是为人妻,为人母,都应该始终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那么,如何捍卫自己在家庭中的话语权呢?

感恩不等于放手。

婆婆为我们分担带娃的压力,我们心怀感恩,再加上孝顺老公的劝导,于是,在面对一些意见不同时,我们很容易选择放弃自己的话语权。但时间久了,当婆婆习惯性地掌握家中大权,以为这个家自己是“皇太后”时,你突然提出,不能再听她的了,她会不解:“我这么辛苦,你以前还知道体谅我,现在孩子大了,你就这样对我了?”

婆媳矛盾由此爆发。所以,养育孩子的主权,任何有关孩子成长的原则性问题的决定权,最好从一开始就掌控在自己手中。就像李小璐贾乃亮对待女儿甜馨一样,就算工作再忙、爸妈再积极帮忙带孩子,也依然尽可能地把孩子带在自己身边,而不是将责任和义务推给老人。

感恩不等于一味迁让和无原则妥协。比如婆婆坚持给孩子穿开档裤,悄悄给孩子的白开水里加糖,我们需要多找婆婆能接受的沟通方法,以柔克刚,目的还是要捍卫科学育儿的理念,这和感恩婆婆辛苦帮自己带孩子并无冲突。

在一次次的坚持中,婆婆会慢慢认同你的理念,认识到孩子的版权归儿子和儿媳所有,这种难以插入其中的距离感和界限感,才是不动声色和婆婆达成和解的最佳方式。界限感的建立需要丈夫的配合。电视剧《虎妈猫爸》里总是和稀泥的爸爸,就是一个错误的典范,遇到问题时,他习惯性游走在老妈和老婆之间不肯表明立场。如果他愿意和妻子一起与亲妈建立起界限感,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那么老人干预孩子上小学、买学区房等矛盾就不会被激化,夫妻俩也能平静美好地生活。

产后抑郁了,如何自我关爱?

1.放下过高的自我要求,不必追求完美。

允许自己有负面情绪,接受自己无法面面俱到。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接受自己是一个虽然不完美、但一直在学习的母亲。

2.偶尔抽离母亲的角色,每天给自己一些自我关怀的时间。

不必每天和孩子捆绑在一起,我们可以外出、找朋友聊天、买自己喜欢的东西、看电影、做SPA……社交生活能让我们恢复活力,而享受独处时间,也能让我们的身心得到放松。

3.尽量保证睡眠。

别小看睡眠对我们的影响,一个人如果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身心失衡,情绪暴躁或低落。休息和睡眠不但对身体有较大影响,对情绪也有很重要的调节作用。

不要总觉得忍一忍就会过去,在“母亲”这个身份背后,你首先是你自己。你的状态好了,你的生活、你的孩子才会快乐幸福。

来源:武志红儿少心理

话题:
No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