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叫你“妈妈”还是“妈”?真相扎心了……

作者|常常

近期,抖音上一个提问引起热议:

“你的孩子叫你‘妈妈’还是‘妈’?”

评论区被填得爆满。

看了一下,明显分两派:

年龄较小的孩子“妈妈、妈妈”叫不停。

年龄较大的孩子直呼“妈”,没有一句废话。

老母亲的感受也大不相同:

被叫“妈妈”的人,既享受亲昵的感觉,又对“事事叫、声声催”感到抓狂。

被叫“妈”的老母亲们,则失落惆怅、五味杂陈。

小宝宝的母亲,盼着孩子早点独立,不要每天叫无数次“妈妈”。

大孩子的母亲,却又怀念孩子小时候,那句软软糯糯“妈妈”。

有网友一语点破问题背后的深意:

“孩子不经意间就长大了,再也不像小时候那样叫妈妈,整天黏在身边了。”

01一声“妈妈”,像无形的脐带,连接着彼此

对于孩子来说,“妈妈”不仅仅是一个名词。

它是与生俱来的依存,也是温暖包融的港湾。

热门音乐短片《萌芽》,形象地还原了现实中的一幕幕。

吃饭时,女儿不动筷子,因为“要等妈妈坐边边”。

过生日时,女儿捧着蛋糕说“妈妈,生日快乐”。

睡觉时,女儿钻进妈妈的被窝,奶声奶气地叫“妈妈”。

上班时走出家门,依然能听到女儿依依不舍地哭喊“妈妈”。

对于妈妈来说,那一声“妈妈”,更加意义非凡。

是依赖,是信任,似无形的脐带,连接着彼此的生命。

网上有个热门话题:“第一次被叫妈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网友们的回答,幸福得能溢出蜜来:

“为了这一声妈妈,做什么都值得!”

“每个细胞都兴奋,觉得世界是如此美好。”

“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喜悦。”

渐渐地,“妈妈”成了孩子的口头禅。

不光吃喝拉撒,连牛奶洒了、玩具掉了、需要开电视、想玩游戏……每一件事情的前缀,必有“妈妈”。

把娃扔游乐场,花钱买清净?

很难如愿。

因为“整个游乐场里荡漾着不同声线的‘妈妈’。”

但,烦躁过后,享受感更多。

因为叫多少声“妈妈”,就有多少分的依赖、信任和需要。

即便沉甸甸,也是甜蜜的负担。

02长大,或许就从那一声“妈”开始

不知从何时起,挂在嘴边无休止的“妈妈”,变为了干脆利落的“妈”。

曾经滔滔不绝的言语,也随之惜字如金。

“妈,我上学去了。”

“妈,我回来了。”

“妈,电视声音小点。”

……

再以后,这一声“妈”的后面,是孩子渐行渐远的脚步。

“妈,晚上我不回家吃饭了。”

“妈,这个长假我和朋友出去旅游。”

“妈,今年过年回不去了。”

……

从“妈妈”到“妈”,意味着孩子势不可挡的成长。

每个做母亲的,都能明显感受到孩子的变化。

  • TA的心理更加成熟

前些年刷屏的青春剧《我的青春谁做主》中,李霹雳的妈妈一直把她当小孩子,即便她已成年,付父母离婚依然瞒着她。

母亲准备和父亲复婚,李霹雳以一段成熟理性的话,刷新了她的认知:

“如果二位单纯为我,而不是出于个人意愿才决定复婚,就别勉强了。我放了你们俩,让你们自己做主。

如果你们经过思考,认为还有感情还有共同生活的意愿,我非常高兴看到你们破镜重圆。”

孩子的成长,是生理与心理的双轨线。

他们不再用叠字,不再盲从依赖。

那个曾经分分钟都要追随妈妈的跟屁虫,变得成熟干练、独立思辨。

  • TA的自我意识更强

泰国有个热播短视频。

青春期的女儿,有繁忙的课业,有同学伙伴,有自己的生活节奏。

可妈妈还像从前一样——

早上掀被子催起床。

晚上训斥孩子不早些回家。

周末拉着孩子在菜市场货比三家。

终于,孩子忍无可忍,声泪俱下:“妈,你要给我一点自己的空间啊!”

小时候,孩子和妈妈共生一体,视妈妈为全部世界。

长大后,妈妈不再是孩子认识世界和心理营养的唯一来源。

他们有想法、有选择、有隐私。

他们需要空间和界限、尊重和信任。

  • TA渐渐走向独立

有一期《妈妈是超人》中,董洁7岁的儿子顶顶要完成“独自乘坐地铁和妈妈汇合”的任务。

起初,董洁在顶顶后面偷偷跟着,用对讲机保持联系。

后来,对讲机信号中断,母子失联。

顶顶第一次独立坐地铁,董洁无比担心。

没想到,顶顶淡定地往和妈妈约定好的汇合地点走去,提前抵达。

孩子走向独立,就是这么猝不及防。

世界广袤,母亲不再是他能依靠的唯一。

TA可以轻松找到方法、关照好自己,甚至还能顾及大家。

原来那句“放心吧”,不是随口应和。

03“母爱的本质,是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与自己分离。”

“妈妈”到“妈”的几年,对于母亲,弹指一挥间。

我们早就期待孩子快点长大,而那个节点到来时,却又忍不住失落难耐。

因为成长,意味着依赖的结束,自我的开始。

母子(女)曾合体,可终究是两个生命。

一声“妈”意味着,他们曾经有多依恋母亲,如今就多渴望掌控生活。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写道:“母爱的本质,是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与自己分离。”

而为人母者,这时能做的,不是顾影自怜、阻挡羁绊。

而是将孩子放手给世界,同时找回自己的一方天地。

你可以臣服岁月,积极转变

孩子长大,意味着母亲要退场。

但不必为此悲伤。

因为妈妈依然重要,只是形式发生变化。

从“救火队员”退居幕后服务,从“安全基地”变成隐形支撑。

站在人生的长度看,成长是势不可挡的生命力。

我们将这份丰富的情绪体验,转化为与孩子的良性互动。

这也是自己重新了解生活和世界的机会。

你可以尊重孩子、给予空间

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热映不下,易烊千玺再次用演技证明了实力。

这个宝藏男孩,不仅会唱歌能演戏,还会跳好几种舞蹈、吹葫芦丝、变魔术、写得一手好书法。

这得益于母亲的尊重和放手。

热爱文艺,从小苦学,易烊千玺的母亲疼在心里,但选择尊重意愿、支持选择、鼓励拼搏。

尊重、放手,不等于放任自流。

而是深知:

我们谁也做不了谁的主。

我能做的,只是在过程中,全力支持。

最后的结果,是你自己书写的一本书。

你可以撕掉标签,拥抱世界

远离舞台居家多年的伊能静,起初拒绝了《浪姐》邀请。

儿子的一句话给了她启发:“你下半辈子很重要的事情,是对我们这个家庭的用心,去对全世界吧。”

最好的养育,不是单向输出、不是全能自恋,而是与孩子肩并肩。

你有你的人生轨迹,我亦要找回我的世界。

04从“妈妈”到“妈”,是一场彼此成就

大家一定还记得印度电影《神秘巨星》吧。

女孩尹希娅热爱唱歌,母亲排除万难支持她的梦想。

她唱得最多的歌曲,就是关于母亲:“我自由自在地舞蹈,亲爱的,是你的光芒照亮了我。

所以,不必担心——

从“妈妈”到“妈”,并不是真的解体。

我们依然是母子/女。

你只管义无反顾,成为你自己。

我短暂失落后,更多是宽慰、欣喜。

我也从未失去你。

我们各自荡开,但没有天涯淡泊。

变化的,只是亲昵无间的形式而已。

我们终将彼此成就,各自收获。

最终,我们拥有的人生,一定比想象中,更加丰富精彩,高远辽阔。

来源:超级育儿师

话题:
No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