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有点“娘”:男性是时候分担育儿义务了

最近在微博上有一个话题,#建议强制男性分担育儿义务#。我觉得呼吁爸爸们来分担育儿的任务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如果是用“强制”的方法去要求,又是非常不妥当的。在我们现代的社会中,“强制”一词经常在法律条文中出现,所以对于亲子教育这样充满温情的父母行为,是否适用于“强制”一说?

心理强制说,由德国刑法学家费尔巴哈提出,他认为:“以人为理性动物,又有自私的特性为基点。心理强制说强化人们对犯罪与刑罚必然相系的确信,除对具体犯罪立即执行刑罚之外,尤其重要的是以法律预先明确规定各种犯罪及其犯罪后应受的刑罚处罚。由此,意欲犯罪者无论有何犯罪趋向,都将面临着刑罚的威慑,从而使刑罚的心理强制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试想如果跟孩子亲密相处这件事情,不是自己发自内心的想做,而是因为威慑和强制的要求,那么进行中男性多少会带着情绪和不满,这反而不利于亲子关系的拉近;反观之,如果孩子知道父亲与自己互动是因为强制要求,并不是个人意愿,也许会对父亲失去信任产生敌意。

我个人觉得,让男性参与到育儿教育中来,应该是男性从内心自发的主动行为,这样才能促进良好的父子亲情关系。所以对于没有参与家庭育儿意识的男性,应该进行良性的引导。首先,要让男性意识到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自己身为父亲角色的重要性;其次是妈妈要在孕育和养育孩子的最初阶段,积极带动准爸爸们萌生初为人父的自豪和感动;最后是注意每个阶段的夫妻关系调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也是带动男性积极回家参与养育的因素之一。

一、让男性了解父亲角色在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母亲是孩子生后的生活主要照顾者,孩子也往往更依恋自己的母亲,但是,大量研究资料表明,父亲角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不止在于智力和语言的发展上,还涉及到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情绪情感的培养、个性品质的形成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1、父亲影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是指儿童形成与自己的生理性别相同的社会期望的性别认知和性别行

为过程。在儿童的性别化过程中,父亲角色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由于父亲独特的教养方式、性别特征、气质类型、思维方式、社会角色,能够更好地帮助儿童确定自己的性别角色。

一般来讲,父亲作为社会文化的主体,在孩子眼里是社会力量的象征,是家庭和社会的联系纽带。随着儿童的体质的增长及思维的发展,他们开始意识到父亲的统治权威和影响力,便无意识地对父亲产生既敬又怕的心理,并且模仿父亲的行为,进而掌握社会规范。这也是弗洛伊德所提出的“奥底甫斯”情结。而父亲通常提供给儿童的是一种男人的基本模式,从父亲的身上,儿童开始懂得男人与女人的不同,特别是性别特征、话语系统、待人接物和处理问题等方面,因而在日常生活中渐渐确定了自己的性别角色。

对男孩的研究表明:男孩在生命的头 6 年中与父亲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男孩通过与父亲的亲子活动和模仿父亲的性别行为,得到现实社会的激励,而学会适当的男性品质,有父亲的家庭男孩的男性化品质如男子气、坚强、勇敢、独立自主等比父亲缺失的家庭中的男孩的男性化品质更显著,而父亲缺失家庭中的男孩在自卑、攻击性等负面人格品质方面表现更明显;4岁前不与父亲一起生活的男孩在性别角色上趋于女性化,没有一个固定的父亲的形象,孩子会缺乏角色认同感和男性特征,变得软弱,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及目标的持久性,形成男孩女性化的倾向,适应环境的应变能力差,不能适应男性的独立生活。

而对女孩的研究则表明:女孩在与父亲的交往和玩耍过程中,不仅获得了对异性的基本看法,并且能发展出更加坚韧、果断、和乐观自信的人格特征,而在父亲缺失家庭中的女孩在成长过程中,更可能发展孤独、自卑、敏感、焦虑等消极的情绪情感特征以及对待男性不健康的态度和看法,5 岁前失去父亲的女性,难以了解男性如何生活及其与女性的区别,并且在青春期与男性交往时,常常会表现出焦虑、羞怯、无所适从,并且可能会影响她们以后的婚姻状况。

由此可见,父亲的性别角色会影响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与发展,也会影响儿童一生的成长。

2、父亲对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影响

从儿童整个心理发展成长过程来看,情绪情感是个体对外部客观事物的反映,它是一个不断

趋向成熟稳定的过程。作为正在成长中的儿童来讲,培养良好健康的情绪情感,洞察儿童的心理需要,是早期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家庭教育中,父亲对孩子的情绪情感、意志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父亲很少给婴儿洗澡或穿衣、微笑互动,那么当婴儿与陌生人单独呆在一起时间越长,哭泣的时间便越长。婴儿的父亲如果是积极的育儿者,那么孩子对陌生人的态度就比较好。而且经过观察发现,婴幼儿出生不久就会显出早期的情绪现象,如:哭、笑,随后会出现悲伤、恐惧、羞耻和害羞等情绪。尽管有些婴儿还不会用言语表达自己,但是他们还是能用声音和姿态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要求。

父亲与儿童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依恋不同于母亲与孩子的交往,无论从父亲与子女的交往方式,交往内容,还是从交往游戏的性质上来看,父亲角色在儿童成长中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通常在与父亲的共同游戏中儿童会感到更大的满足、兴奋与快乐,情绪情感更愉快,活跃开朗。

而单亲家庭婴幼儿因为父亲缺失的因素影响,其情绪波动比较大,易怒、有明显的恐惧感、自卑感,他们为父母分离或死亡而感到自责,觉得自己与别的孩子不一样,性格孤僻,交往能力欠缺,精神负担重,学习成绩不理想;有的儿童主观偏激、暗恨埋怨,把自己的不满投射到别人身上,自我怜惜,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有的儿童情绪很不稳定,经常激动、烦躁,对家庭及周围的一切采取猜疑、蔑视的态度,甚至发生攻击性行为;还有的儿童心理活动比较内隐,这类儿童易惊慌失措,情绪消沉,沮丧失望,少言寡语,缺乏自信心 ,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经常处于警觉状态,严重时可能会发生自虐行为。

由此可见,父亲对孩子的情绪情感的稳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父亲影响儿童的个性品质和社交能力发展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亲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孩子不同个性的形成。一般来讲,父亲更多地通过身体运动方式、触觉、肢体运动游戏,做一些剧烈的、冒险性的活动;而母亲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安全和健康,对他的活动做较多的限制。

教育家卢梭早在《爱弥尔》中就提出:“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是不够的,应该教他们成人后怎么保护自己,教他经受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因此要教育孩子适应生活的顺境和逆境,使儿童学会面对挫折和苦难,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信心。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亲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孩子不同个性的形成,父亲角色对于儿童的个性形成更具有影响。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倾向性是一个人对现实态度和积极性行为的动力系统。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的认识和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它是最积极、最活跃的个性因素。由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世界观、自我意识等因素构成,而这些因素更多的由父亲角色来帮助孩子形成,常与父亲接触玩耍的孩子更多的表现出勇敢、自信、意志坚强等良好的人格品质,有更高的生命激情。

孩子的个性品质又和社交能力发展相关联,哲学家罗素曾说过:“个性是一种必须与世界广泛接触的东西,所以它非抛弃他的孤独之癖不可,放在玻璃杯里的个性一定会枯萎,而那种能够在人类交往中自由发展的个性才会丰富多彩。”我们的研究也发现,与父亲相处多的儿童,在与人际交往方面显示了优势,父亲与孩子为伴往往能扩大儿童社会交往活动的范围和交往内容,影响孩子社会兴趣和需要,有利于儿童积累社会经验,同时儿童也明白了一些社会行为规范和交往技能。

3-6岁阶段父亲,在孩子的意识里代表着社会规则与潜规。孩子会从对父亲的认同,来认同社会。这时期的孩子对社会充满好奇,他会试探人生的第一次,小心翼翼的试探底线、试探边界,这时,父亲必须来告诉他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尤其是孩子犯错后,要立即指出来,以孩子比较好接受的方式适当的给予相应的惩罚,这会在孩子在成长中竖立起边界感与规则感,这有利于他在学校遵守校规,进入社会后遵守法律。

孩子6至18岁的青春期,是人生的第二次自主期,也是童年向成年的过渡期,此时,孩子适当的叛逆是正常的,是值得肯定的。他会通过跟父母不一致的行为和作法来摆脱父母,不再依赖父母,以获得人格的独立。因为他们想告别童年,想长大,不希望父母仍然当自己是小孩子来对待。所以,他们的争取独立,在父母眼里是叛逆。而事实上,因未成年,心智不成熟,有些叛逆难免把握不了尺度,这就需要父亲的陪伴、引导、支持与鼓励。

父亲在青春期的孩子身旁,就犹如定海神针,会让孩子得到支持与力量。父亲在能理解、认同、鼓励孩子里,能够让孩子认同“我已长大,我要承担更多的责任”。青春期的孩子也会试探或违反一些规则与边界,父亲同样要正确的引导与教育,给他建立更为具体的更为细化的规则感与边界感,让孩子不至于成为脱缰野马,不知走向何处,能及时使孩子走上正道,为孩子的成长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德国哲学家 E·弗罗姆在《爱的艺术》中指出了父亲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他说:“父亲虽不能代表自然界,却代表人类存在的另一极,那就是思想的世界,科学技术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风纪的世界,阅历和冒险的世界。父亲是孩子的导师之一,他指给孩子通向世界之路”。可见,父亲的存在和父爱是孩子成长的助推器。因此,要做好一个好父亲就必须常常倾听孩子的心声,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调适,帮助鼓励孩子与人相处,增强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二、妈妈要带动性爸爸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从生理角度讲,孩子一出生,妈妈的脑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被称作边缘体的皮质会迅速产生活性。所谓边缘体,是控制人体本能的功能区。妈妈们为孩子不顾一切的天性,在生理上的原因就是边缘体的作用。我们称之为母性本能。爸爸所体会的责任感,一般都是来自大脑皮层控制的理性部分,不同于妈妈与生俱来的母性力量。所以,爸爸们必须通过教育,认识到爸爸参与育儿的必要性,才能真正对这个问题有所认识。

现实中,很多妈妈因为担心爸爸粗手笨脚的弄伤孩子,或者帮忙的时候不如自己细致,就替爸爸把所有的事都做完。正是这样能干而完美的妈妈,使爸爸无从下手。即使开始时想要为孩子做点什么的爸爸,碰到了这种情况,自然也就会打退堂鼓了。爸爸们最初对于养育的那份好奇心与激动劲儿也就淡化了,堂而皇之就觉得是自己不适合带孩子,养育孩子是妈妈的事情。如果想要避免这种事发生,妈妈就要在养育的最初,让爸爸参与进来,让爸爸体会养育的辛苦,让爸爸每天看到孩子的变化,让爸爸“融化“在宝宝的一颦一笑里,感受孩子成长的每个幸福瞬间,处处觉得自己是被需要的。

要想让爸爸积极参与育儿,从这几个方面做起:

1、让爸爸尽早参与到育儿的活动中来

爸爸越早参与照顾宝宝,越能养成未来日子里跟妈妈一起照顾孩子、陪伴孩子的习惯。在养育初期,妈妈还在月子里的时候,月嫂、老人不要全部承包了一切事务,不要嫌弃爸爸笨手笨脚的碍事,把他晾成一个“旁观者“。没有人不练习就能精通养育的方法,妈妈或者家人应该给爸爸学习的机会,在他做的不好的时候教给他更好的方法,在不断尝试取得成功后,爸爸也会非常的自豪,甚至是非常激动自己能为孩子做事。

爸爸笨手笨脚的给宝宝换纸尿裤,被宝宝的尿溅了一脸;爸爸帮宝宝洗澡后做抚触,

抱着宝宝跟他温柔的说话;爸爸抱着哭闹的宝宝不停的打瞌睡......这些爸爸和宝宝共处的瞬间都是人生幸福的记忆。要想爸爸和宝宝建立亲密关系,必须以深深的爱和依赖作为基础,所以要给爸爸和孩子共处的时间。如果妈妈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了,那么爸爸就没机会接近孩子了。爸爸不管再怎么忙,每天都应该为孩子做几件事。比如,给孩子换尿布、洗澡、喂奶等,事情虽小,但也很重要。

2、对爸爸带孩子的行为进行鼓励、赞赏

爸爸们作为男人,通常都是需要通过适当的鼓励来满足虚荣心、调动积极性的,对于爸爸愿意抽时间带孩子的行为(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妈妈都要及时的进行积极的鼓励、赞赏,哪怕是带孩子的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也应该以鼓励、建议为主,充分保护男人的积极性,利用男人的大男子主义精神,调动爸爸们的兴趣。

男人的特性难免大大咧咧、粗心大意,在带孩子的过程中,因为缺乏经验、手脚笨拙、反应慢,或者对于可能的风险经验和预判不足,导致孩子磕磕碰碰受点伤,或者给孩子换衣服折腾半天也弄不好,这种时候,作为妈妈一定不要讽刺、挖苦,需要多鼓励、指导,帮助爸爸学习、成长起来,千万不要表现的不耐烦、看不上的情绪,否则,很容易刺激到爸爸们撂挑子不干了,那样的话,再想让爸爸参与进来,就难上加难啦。

3、给爸爸单独与孩子呆在一起的机会。

妈妈可以隔一段时间找个机会跟闺蜜小聚一下,让爸爸自己负责孩子的起居饮食,陪玩陪聊。这不仅给爸爸制造了机会,也给妈妈们放松的空间。在这样的朝夕相处中,爸爸能够与孩子产生真正的链接,链接能够让爸爸更加了解孩子,看到孩子真正的需求,从而知道该给孩子什么,怎么才能更好地与孩子相处。总之要创造一些机会给他们,没有机会实践,永远也学不会。

不要怕孩子跟爸爸单独相处会觉得无趣,其实爸爸跟孩子单独相处,可以做的事情比妈妈想象的要多的多。爸爸在体能上比妈妈更优越,所以爸爸陪孩子去运动是非常适合的。比如:带孩子骑自行车、玩滑板车、轮滑鞋、踢球、打球、游泳......可以做的运动项目非常多,哪怕出去跑跑步也很好。爸爸和孩子的身体都练得棒棒的,妈妈自然省心。

爸爸带孩子去单独购物,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因为爸爸一般都比较随性,不会像妈妈那般刻板教条,所以两个人单独出去购物的时候,又能帮妈妈采购一些生活必需品,还能在没有妈妈监督的情况下,给孩子买了妈妈不同意的零食,但是这样的经历非常难得,对孩子和爸爸都是很好的锻炼。如果他们瞒着妈妈偷吃了冰淇淋,藏起可乐,这就成了爸爸和孩子之间的小秘密,让他们从同行变成同盟,迅速促进他们的亲子关系。

爸爸陪孩子去大自然里疯跑。爸爸带孩子去公园,一起搭帐篷,一起放风筝,一起挖沙,一起疯跑......春天带小桶去捞蝌蚪,秋天去树林里踩落叶听着树叶在脚下“咔哧咔哧“的声音;夏天带孩子去游泳、去海边冲浪,冬天带着孩子去爬山......如此自由自在,没有拘束,不怕弄脏衣服,勇敢的坚持,是爸爸带给孩子特有的感受。

4、常常与爸爸分享一些孩子的细节。

妈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定要会分享。就是当我们的孩子从生下来,每时每刻的那些变化。比如孩子最近学会的新本领,孩子说的一些童言无忌,孩子画的画等等,分享这些细节常常带来很多快乐,也能增进夫妻感情哦。更重要的是你带给爸爸的感觉是,育儿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是一件蛮好玩的事。这也能吸引他参与进来。

如果孩子爸爸因为工作经常不在身边,也可以通过打电话、视频等方式与孩子互动。如果有条件,坚持每天必打,让孩子形成习惯。如果孩子太小,不知道如何接电话,就要妈妈代劳,大声告诉孩子:“是爸爸,爸爸要亲你。”大一些让孩子自己接电话,中途跑开也没有关系。再大一些也可以交换着让孩子给爸爸打电话,交流的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宝宝形成习惯,感受父爱的存在。

多利用网络视频,视频的时候要让宝宝清晰的看见爸爸,不能光让爸爸看见宝宝,让宝宝对爸爸有具体形象的认知,这属于视觉刺激下的情感记忆。有心的爸爸也可以通过视频玩一些小游戏,如猜猜谜语,变个小魔术什么啊,让孩子有互动的意愿,要不然光顾想着看动画片去了,可以增加一下视频的有效时间。绝对不能因为宝宝小,例如一两岁,认为宝宝什么也不知道而忽略了电话和视频的功效。

分享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这个时候这个男人很容易被感染,父亲和孩子之间就会产生一种先天的链接。

三、创造融洽的夫妻关系

一个民主、融洽、健康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孩子健康地成长。而一个充满硝烟的家庭环境,无疑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所以,妈妈要努力营造浪漫美满的夫妻关系,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即便有分歧,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执。

曾经来咨询的父亲说,他和妻子的关系一直不太好,最近争吵不断升级后,他就不大愿意回家了,可是他非常爱自己的女儿。因为孩子聪明、听话、乖巧,学习好,于是他为了弥补自己的缺失,经常给孩子零花钱,买很多昂贵的礼物。可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老师跟爸爸说: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动不动就和同学争执,情绪不稳定。而且跟老师说放学也不想回家。

从这个案例里我们能够看出,他们夫妻之间的紧张态势使孩子感受到家庭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内心经历着担心、害怕、痛苦,她怎么能够安心学习和正常生活,所以成绩下降也是必然的。而爸爸不愿意回家面对孩子,也是因为夫妻关系的紧张造成的,所以所融洽的夫妻关系,也是男性参与育儿的因素之一。

每一对夫妇都不希望孩子生活在硝烟四起的家庭里,所以如果你希望夫妻关系温暖和谐,就必须学会关注伴侣的优点而不是缺点,把他身上的一切都想象成合理的,因为你第一次看到他,喜欢他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你需要把眼光集中在你喜欢他的方面,而不是停留在那些你不喜欢的事上,爱情是需要彼此长久维护的。

1、爱情和珍惜是需要表达的,你爱人的关键在于给予。给予是证实爱情的一种可见的形式,给予反映了你怎样慷慨地对待伴侣,怎样深情地敞开胸怀,怎样奉献你的忠诚,实际上表达的是你的爱。比如你可以给予伴侣时间、关注或者精力,这是无法估价的礼物,当你把他看成是自己最心爱的人时,你会自愿体贴关心,陪他看病,体贴入微地帮助他做任何事。相对的,你的爱人也会在你辛苦的时候,发自内心的给你关心,帮助你分担教育孩子的任务,陪伴孩子游戏给你独处的空间,帮你分担家务......这些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比鲜花、巧克力或者珠宝还要贵重,因为它们珍贵到无法衡量。

2、用互惠来平衡夫妻间的给予和获取。平等的爱需要相互的倾听、珍视、尊重和关注。如果仅仅是给予,就是一个人获取,一个人奉献,甚至是剥夺、剥削对方;如果两个人都获取,就是只考虑自己,不照顾对方;两个人互相谦让,最后平均分配就是互惠。伴侣之间应该存在着互惠的循环。

如果循环中断,其中一方或者双方就开始感到自己被欺骗并且产生怨恨,一方就开始不象以前那样给予的那么多,另外一方也报以退缩,伴侣关系不再是给予与获取,而成了获取再获取。就象两个人比赛从一口缸里取水一样,水缸很快会枯竭。这时候两个人开始在潜意识中算计自己吃亏还是占了便宜,曾经给过对方什么,谁欠了谁的恩惠,在时间、感情、关注以及其他不对称的事情上回忆比较,心里有无形的明细帐。吃亏者就会产生怨恨,积怨越来越深,变成愤恨,导致矛盾。避免情况恶化的办法是明确的沟通和谈判。如果比例确实已经失衡,就要立即结束和调整。

获取太多,给予太少是对应的,那些获取超出自己应得的人消耗伴侣的资源,又不以自己的资源补偿伴侣,进一步破坏了平衡,比如丈夫让妻子在家全职带孩子,丈夫在外面事业成功,两个人的差距越来越大,当出现婚姻问题的时候,就是失衡的结果。你一定要在积怨超出你的承受力之前处理并且调整这个问题。

如果你觉得你的伴侣给予得太少,你必须跟他挑明这个问题,并谈判出一个恢复平衡的双赢的结局。你要明确你需要的是什么,而他也知道怎样给予,你们才会感到对方的体贴,从而感到幸福。

3、让体贴和尊重成为夫妻关系的润滑剂

夫妻之间的体贴通常表现在小事上,即“以小见大”,因为生活就是由一系列小事串起来的,当你花时间和心思使这些小的细节更加温馨甜美时,他的生活就会因为有了你,而更加美好,从而滋润着他。比如给心情忧郁的伴侣下载他喜欢的相声、喜剧;主动给疲劳的伴侣倒一杯热茶,做一顿可口的饭菜,陪他散步、聊天......用温和的体贴代替呵斥、指责和要求,你们的关系会越来越融洽。

尊重伴侣表现在说话的口气和态度上,夫妻之间解决问题的时候说话不能讽刺和挖苦,语调要温柔,他应该得到你对你所尊敬的人同样的对待;不要当外人面纠正和指责他的过错,不能打断他的话,因为这样表示你对他的话不感兴趣,而且有意当众贬低他。不把挫败感或者负面情绪发泄的伴侣身上。当两个人彼此尊重时,自我约束,自我尊重,不做有损情感的事,就会成为自觉行动。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家长身上也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和谐夫妻的家长,在自己有缺点和不足时,会主动地去改正和弥补,而不会刻意地去遮掩,而这也会给孩子做出一个好的榜样,让孩子在有缺点和不足时,能够负责任地去担当。

和谐关系下的夫妻,在孩子的教育上必然是取长补短、分工协作的,他们会充分地发挥各自的优势,齐心协力地去关心、照顾、关爱孩子,让孩子永远生活在幸福和快乐的家庭氛围中。

幸福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人格比较健全,生活比较平和,性格也更加开朗大方。而在不幸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变得内向、胆怯、不自信、敏感等。所以妈妈爱孩子,首先要爱孩子的爸爸。当你和伴侣分享快乐的时候,快乐倍增,当你们分担悲伤时,你使悲伤减半。即使你们的物质生活很普通,你们的精神生活质量却是丰富温馨的,你们的夫妻情感是真实深厚的,这对孩子的影响是无比宝贵的,他们将受益终生。

来源:搜狐母婴

话题:
No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