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称,不能成为教师的职业之痛

01

如果几个中小学教师在一起聊天,不超过三句话,肯定就会说到一个话题:职称。

而且,说的内容基本上都是评职过程中的一些苦恼。

毫不夸张地说,评职称是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也上演了太多令人感慨的悲喜剧。

为什么职称会成为中小学教师的焦点问题?

原因在于,评职太难。

而评职难,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教师个人的能力不足,而是由于没有评职的名额。

不同学段、不同级别的公立学校,教师职称都有一个固定的岗位比例。

比如某学校高级职称的比例是30%,当这所学校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达到这一比例后,其余教师就不再允许参评。

只能等现存的高级教师调走、退休或死亡,才能再有机会。

而这样的“机会”,很可能若干年一遇。

所以,当学校偶尔出现一两个高级职称的名额,老师们会争得头破血流。

最终,争不上的满腹怨言,争上的也是身心疲惫。

为什么老师们会对晋升职称如此热衷?因为职称直接和工资挂钩,评上高一级职称,收入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而且,这种增加是“终身制”,工资涨上去就享受一辈子。

02

这样的职称现状,存在以下弊端。

一是容易造成教师心理上的不平衡。

同样是教书育人,同样在教育教学一线工作很多年,自己也早就符合晋升高一级教师的标准,仅仅因为学校没有名额就评不上职称,收入比别人低一截,感觉能力也比别人矮一头。

二是可能影响工作的积极性。

如果评职彻底无望,一些评不上的教师可能自暴自弃,开始“佛系”;而一些评上的教师,反正待遇已经到手,也可能产生“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想法,开始找理由离开教学一线。

三是影响教师的个人成长。

申报课题研究、去更优秀学校应聘,较高的职称都是重要的参考因素。

因为没有名额而评不上职称,会让一些本来素质突出的优秀教师失去更好的发展机会。

四是容易造成腐败。

职称和教师的利益关系极大,在评职过程中存在较多的人为因素。

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很容易引发托关系、走后门等腐败行为。

03

李镇西老师曾经做过调查,对“您认为现有职称制度是否能够激发调动老师的工作积极性”的调查题,仅有3.86%的人认为“是”,而97.44%的人认为“否”,还有16.59%的人表示“不好说”,另有0.11%的调查者没答题。

对“现有教师职称制度是否需要改革”的调查题,96.89%的老师认为需要改革,有2.21%的人感觉“不好说”,仅有0.73%的人主张“维持现状”,还有0.11%的人没答题。

笔者也曾在自己的公众号“明珠絮语”进行过调查,针对“取消中小学教师职称,你赞成吗?”这个问题,共有152366位网友参与投票,结果如下:

坚决取消(126029票,占83%)

保留,但不应和收入挂钩(14070票,占9%)

保留,可以和收入挂钩,但应该完善(9311票,占6%)

现在就挺不错,不应取消(2956票,占2%)

我们可以发现,中小学教师对现在职称制度并不满意。

04

当然,作为一项已经运行了很多年的成熟制度,取消中小学教师职称可能不太现实。

但一个合理的建议是,我们可以放开评审的名额。

也就是说,教师评职时不再受岗位比例的限制,只要符合条件就直接晋升。

本来,职称是“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工作能力的标志”,只要到了相应的水平,就应该晋升,不应该有名额或比例的说法。

这么做有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短时间内将会有大量的教师晋升到高一级职称,会增加财政支出。

解决这个问题,至少有两个办法:

一个办法是职称不再和工资挂钩。

其实从职称的定义本身来说,它并不是劳动者收入的一个标志。

很多人都认为,教师工资实行“工龄+绩效”的模式更为合理。

工龄长,年龄大,历史贡献多,工资高一些是应该的。

而且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这对所有人都公平。

实行绩效工资,不管年轻年老,干得多就挣得多,也符合按劳分配的原则。

另一个办法是评聘分开。

评聘分开喊了很多年了,但一直做得不彻底。

实行评聘分开,在岗位设置的比例下进行聘任,让担任的工作多、岗位重要的教师聘上高一级职称。

如果在工作中不挑重担子,就算评上了高一级职称,但仍然挣不了高工资,这也更有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05

教师职称,不能成为教师的职业之痛。

而放开中小学职称评比的名额限制,可能是解决职称问题的可行办法。

其实每年的职称评审是一项大工程,消耗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让教师评职不做无谓的竞争,也是在给教师减负。

让评职变成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够标准就晋升,让老师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教育教学上,这对所有人都是大好事。

明珠絮语(ID:tsliuchanghai),以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视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长的教育困惑。新书《为自己读书》正在当当、京东、天猫等平台热卖中!

话题:
No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