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0万中职学生的未来:如何跨过AI时代的就业门槛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峰 北京报道

王晓桐(化名)是班里唯一的男生,这名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的18岁男孩,是当地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

“我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而且我觉得当幼师出路广,工资待遇也不错。”他说。

现实确实如此。“几乎我每去一所幼师学校,校长都会跟我说,他们的学生不愁就业,甚至早就被预订走了。”北京一家大型幼教机构幼儿园管理部负责人张晴(化名)说。

随着学前教育的普及、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我国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也“随行就市”,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学前教育、家政服务等专业,相反,酒店服务、机械等传统专业相应势弱。这背后除了就业市场的变化外,可能还有一个隐藏的原因:即使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再怎么发达,幼儿园老师也无法被替代。

“我仍然不愿意招聘中职学生,不是他们的专业能力不行,我们机构有强大的培训能力,完全可以在入职后补上专业技能。中职学生的问题在于文化素质较低,一个错字、病句连篇的幼教老师,怎么可能赢得家长的信任?”张晴说。

这是我国1550万中职学生的普遍尴尬。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12月5日发布了《赢未来——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发展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披露了一个严峻的事实: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多数是中考400分以下,甚至只有200分,教育部门和社会以往用“分流”这个词来描述他们。

在人工智能时代,专业对口概念逐步淡化,通用能力和综合能力则备受关注。这部分劳动力蓄水池的基础素养不足,如果不能通过终身教育体系予以改善,事关我国未来的劳动力红利。

特殊的中职学生群体

王晓桐的家在丹棱县乡下,父母都靠务农为生,家里不是特别富裕,去年受天气影响,家里种的李子还亏损很多。

根据教育统计年鉴,2018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为1555.26万人。根据统计、人口等多份国家年鉴调研显示,约60%-70%的中职学生来自农村。

报告对广东、贵州、四川等地30所中职学校的调查发现,约有70%的中职学生来自农村,超过60%的中职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贫困,28%来自单亲家庭,31%生活在多子女家庭(有3个以上孩子的家庭),约43%有留守经历,至少52%的中职学生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71%父母为初中及以下学历,25%的家长无固定职业和稳定收入。

报告称,中职学生心理发展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其在情绪、同伴关系、亲社会行为、价值观、学习能力等方面与全国一般同龄群体相比,问题较为突出,这与其不利的成长环境有直接关系。

根据基金会的调查数据,一部分中职学生在初中毕业前已经有了一些特殊经历,包括辍学、外出务工,这类学生约占到12%,另有一部分学生具有不良社会行为,主要是打架和沉迷网吧,这类学生大概有9%。

正因此,改善中职的学习环境,成为挽救问题少年的关键一步。调研的学校中有一个女孩,初中辍学,在社会上接触到了不良人群并接触了毒品,后来被送入戒毒所戒毒。从戒毒所出来时,这个女孩只有16岁,在戒毒所教官的帮助下进入了目前就读的中职学校,才彻底扭转了她的命运,现在女孩已经是这所学校的学生会主席。

“这1550万中职学生集中在全国约1万所中职学校里,为我们进行心理干预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此外,这些16-18岁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的后期,这个阶段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他们有可塑性,是记忆、智力发展的高峰,是价值观、自我意识形成的高峰。”在12月5日举行的赢未来职业教育发展国际研讨会上,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卢迈说。

12月4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也提出,中职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生力军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对中职学生进行心理干预还有另一个原因。“人工智能将取代那些简单、重复的工作,因此在未来的工作中,心理健康,有求知欲,面对困境勇于突破等软技能更为重要。”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方晋说。

基础教育亟需补短板

“我喜欢舞蹈课和音乐课,所以报了课外舞蹈班,周六去上舞蹈课,每次4-5小时。”王晓桐说。学好专业课,几乎是中职学生普遍性的认同。

“幼教老师要求有音体美书画5项技能,在这方面,中职学生的水平可能比高职生还要高,但在文化素养、学习能力方面,却远远不如高职生。”张晴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这事关中职学生的未来发展。报告认为,“技术失业”或技术变革所导致的工作岗位流失已成为全社会普遍担心的问题。人工智能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人才培养要求。但是,中职学生因为基础教育成绩较差,特别是在数学、语文、外语等基础方面,限制了他们的向上发展。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赖德胜等人的一份报告认为,传统中级技能胜任的工作岗位,或者被机器自动化所替代,或者发生了转型升级而提升了技能要求。这带来的后果是,中等职业教育将面临吸引力下降、生源不足的严峻挑战。

根据教育事业发展公报统计,2018年,全国有中等职业学校1.03万所,年招生559.41万人,在校生1551.84万人,发展规模世界最大。

根据历年教育统计年鉴,2010年至2018年,中等职业学校规模由1.45万所减少至1.02万所,减少了29.66%。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校生人数2010年达到2237.4万人,此后不断下降,2018年只有1555.26万人,其在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中的占比也从47.03%降至39.53%。

国务院2014年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曾提出“到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350万人”。但报告认为,根据近几年来的在校生数和适龄人口的下降趋势,要实现这一目标,存在一定的难度,预计缺口为800万。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规模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技能劳动力的供给不足。

拓宽中职学生继续教育渠道

如何避免1550万中职学生成为人工智能时代被遗忘的一群人?这需要在教学和提升受教育水平方面发力。

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其实与就业市场极为紧密。报告调研发现,学前教育、机器人应用与维护等是近几年比较热门的专业,很多调研学校都增设了这两个专业,客服信息专业是学校停办较多的专业。

此外,报告调研的学校专业设置保持了与当地经济、产业发展的一致性,如广州市的学校在人工智能领域开设了相关专业,贵阳市的学校在大数据领域开设了相关专业。

“近几年由于劳动力紧缺,中职学生就业几乎不成问题,但就业质量并不高,企业和个人的满意度都不高。表现为一次就业率高,但流动性大的特点,这也说明中职教育与就业市场的对接有待改善。”方晋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为了应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一些学校将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作为文化基础课的一部分,但是教材已经相对落后。有专家评估后指出,现在很多中职学校,特别是县区职业学校所用的计算机教材,比当下的信息技术滞后不止10年,基本没有学习的价值。学校的计算机设备更是陈旧,导致学生到毕业时基本没有掌握基本计算机应用技能。

对此,报告建议在中职学校普及编程基础课程。这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和英语基础,因此可以以普及编程基础课程为切入点,综合提升中职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也有助于中职学生创新创业。

更为长远的解决方案是提高受教育水平。“大部分中职学生都想在毕业后继续深造,他们想接着读高职,还有少部分学生想读本科。”方晋说。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2017年调研时,继续升学的中职学生占样本总量的17%左右,2019年追踪调研结果显示,升学的中职学生占样本总量的33%,几乎增长了一倍。相关的升学通道也在逐步打通,今年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重要生源即为中职学生。

但是,仍然有很多因素限制着中职学生继续升学。中职学生普遍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继续求学的学费和生活支出一些家庭无法承担。有的父母不支持孩子继续求学,觉得继续念高职和中职在就业上没有明显差别。

方晋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制度方面,我国还没有西方国家的高中同等学历资格证明,这给那些在中职、高中时辍学的人继续深造形成了障碍。

报告指出,虽然中等职业教育的上升通道已经基本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本专科的比例也逐年增加。但是,升学比例的增加速度远落后于中职学生升学意愿增加的速度,有关部门需要更加注重高等教育阶段的可及性和公平性,拓宽中职学生继续求学的渠道。

话题:
No Tag